本刊评论员 兰辛珍 · 2015-08-1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安倍;美国;时事 | 打印
| 纠错 |
在放开武器禁运之后,日本安倍政府又在力推新安保法案,以使日本摆脱二战后国际社会对其设置的限制,重走军国主义的道路。7月15日,日本众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已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7月27日,日本参院全体大会也开始对其进行审议。安倍政府希望9月中旬本届国会能够通过这项法案。
如果最终获得通过,该法案将是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实质性颠覆,同时也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以来对国际和平事业的最大威胁。
1945年发布的《波茨坦公告》明确提出,日本永久铲除军国主义,建立崇尚和平之政府。尽管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均对防卫方针有所调整,但始终坚持了“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并将“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写入日本宪法第九条。
但是安倍政府力推的新安保法案却架空了这一条款以及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国策,违背了《波茨坦公告》关于重建世界和平的精神。安倍政府为了强化军事力量,还于8月初公布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预算,即在2016年度预算案内,将防卫费激增至逾5万亿日元。此前日本防卫费的高点是2002年小泉纯一郎政权的4.95万亿日元,之后每年逐渐减少。
安倍政府强化军事大国道路的做法并不得人心,除国际社会对此予以谴责或质疑外,日本国民在最近两个月里更是多次举行反对新安保法案的游行示威。日本民众担心,新安保法案会将把本国再次拖入战争。70年前的战争不只给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让日本国民饱受其苦。据日本媒体报道,由于力推新安保法案,安倍政权的支持率已出现大幅下滑。
安倍代表的是日本右翼势力,美化日本二战侵略历史,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强化军事道路,使本国成为政治和军事上的“正常”国家,这是安倍任内的主要目标。但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的军事动向是受国际社会监督的,也是受日本宪法限制的。安倍为何会不顾国际国内的反对,甘愿冒政治风险不断强化日本的军事呢?我认为这与美国的纵容姑息不无关系。
二战结束后,美国驻军日本,一方面实行职责监督,防止日本军事突破;另一方面,又将日本当成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个军事战略据点,为美国的军事存在服务。
可以说,美国对日本的动向一直保持着警惕,维基解密网站7月31日爆料说,美国从2006年开始对包括日本政府高官及大财团高管在内的35个目标进行窃听,安倍内阁中的经济产业大臣宫泽洋一及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等都是被窃听的对象。
但是美国对日本军事发展的态度一直又是矛盾的,一方面要防备日本军事发展威胁到美国,另一方面又希望日本保持一定的军事实力,借以遏制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对日本右翼势力一直采取了纵容态度,这是安倍政府敢于冒险强军的主因。
随着中国的日渐崛起,美国开始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以加强在中国周边遏制中国。日本则趁机宣扬“中国威胁论”,表面上是为了迎合美国,实质上则是为了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以便修改宪法,给力推新安保法案寻找借口,为日本在海外扩大军事活动范围寻找依据。从美国目前对日本的态度来看,只要日本不发展核力量,美国对日本的扩军动向均将采取纵容的态度。
美国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很危险的,一旦打开日本军国主义这个潘多拉魔盒,遭殃的不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美国也将难逃厄运。8月9日,日本纪念核袭击70周年的活动表明,对于遭受核打击,日本国内仍然耿耿于怀,一味强调自己的受害国身份,却并没有反思自己遭受核打击的原因。安倍甚至在致辞中甚至破例未提及日本“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
以日本现有的技术水平,制造核武器应该是轻而易举。美国纵容日本军国主义,只怕等束缚日本军事的绳索全部放松后,国际社会将再无力把日本关回到魔盒之中。如果是那样的话,并不是没有可能再发生甚至比珍珠港事件更惨烈的战事。要知道,日本军国主义的报复心是极强的。
亚太地区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安倍政府无视地区和平发展的需求,一再渲染甚至故意加剧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将极有可能毁坏国际社会70年来建造的和平环境。爱好和平的各国及人士应该团结一致阻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辟。
美国借日本遏制中国根本没有必要,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度,中国国民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没有对外侵略的野性基因;而且借日本遏制中国也根本行不通。太平洋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中美两国,美国不应该存在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
9月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邀访问美国,双方将为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谱就新篇。中美双方应该共同合作,为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辟,促进世界和平做出努力。这是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维护人类和平的需要。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