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志萍 · 2015-06-1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控烟;条例;时事 | 打印
| 纠错 |
6月1日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开始实施。这个号称“史上最严”条例规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将全面禁止室内吸烟;幼儿园、中小学、少年宫等单位的室外区域也不允许吸烟。有网友称,从此“带顶儿和带盖儿”的地方只有自己家里可以,其它任何地方抽烟都有被罚的可能。
香烟,这个曾经的一种消费时尚,在不同层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是否真的会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此次这个“史上最严”的条例能否成为“史上最有效”的条例?对此许多人还是心存顾虑。
据国家卫计委2014年的统计,中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7.4亿非吸烟人群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136.6万,超过死于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的总和,其中约10万人死于被动烟草暴露导致的相关疾病。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突破300万。
但是长期以来,如何在公共场所禁烟,一直是个难题。中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颁布各种禁烟令,在30多年的公共场所禁烟历史中,公共场所的禁烟范围在逐步扩大,一些特殊公共场所的禁烟要求也在逐渐细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一半的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烟的地方法规,然而效果却都不尽人意。
北京1995年底出台了《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的若干规定》。然而一直以来,相关规定遭遇施行不佳的尴尬。在公共场所,甚至就在“禁止吸烟”的标识下,吸烟者还是大有人在。
禁烟之所以屡禁不止,部分原因是抽烟已经从个人习惯进而形成为一种文化,烟酒招待是中国人情往来的重要一环,酒吧、餐馆饭店等公共场所互相敬烟,被认为是一种最简便和直接的社交手段之一,它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烟草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也导致很多地方并不愿意真正下功夫进行禁烟。这些都使得控烟、禁烟工作成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依靠某个部门或者个人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奏效的。
从此次北京市卫生监督机构的周密部署,媒体大力的宣传,以及商家们的自觉举措来看,人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据悉,条例实施半个月后,北京市共有3家单位因控烟不到位共被罚6000元,另有5人因违法吸烟每人被罚款50元。
构建“无烟环境”,既需要“史上最严”的条例,还需要严格执法,更离不开公众的自觉参与。公共场所禁烟的越晚,对公民的伤害就越大。期待这次北京控烟能突破现实尴尬,从而加快中国控烟的整体步伐。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