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医疗援疆,对口援疆的大爱底色

尚周豪  ·   2025-08-2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新疆;援助;医疗;民生
打印
纠错

  “第一次光明是妈妈给的,第二次光明是这里给的!”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77岁的何希友激动地说,他在饱受白内障困扰多年后,终于迎来了转机。

  新疆和田地区以鲜甜的瓜果闻名,这得益于充足的阳光和日照时间。然而,强烈的紫外线也使当地居民的白内障患病率显著高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像何希友这样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此前只能将病因归咎于日益增长的年龄。依靠安徽援疆专家和援疆资金的支持,和田皮山县人民医院医疗团队奔赴桑株镇、阔什塔格等多个乡镇,为群众开展眼科义诊,并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实施“光明行”免费手术。何希友与其他200余名村民因此受益,整个治疗过程无需自费。

  77岁的白内障患者何希友

  医疗系统的努力,是中国对口援疆的一个缩影。自1997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14个省市向新疆选派大量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在干部支援和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4月,中央确定由我国东中部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开启了新一轮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全方位对口援疆。2025年7月,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新疆和田召开,对新时代新阶段对口援疆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及部署。

 

  家门口看病,生命的希望

  2025年6月20日上午11时50分左右,位于新疆阿拉尔市的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急诊室气氛骤然紧张,患者艾力(化名)右腿被农用机械压断,形成严重的离断伤,紧急从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来院。“患者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且离断伤口处于腹股沟,属于我们专业领域里面最复杂的一种情况。”主治医师、骨一科副主任周刚回忆道。在启动快速应急响应机制、院内多学科紧密协作预案后,经过吻合动脉、静脉、神经等高难度手术,患者的断肢在一小时内被成功接上。值得注意的是,完成这一复杂手术的几位医生,正是浙江援疆专家亲手培养的本地医师,他们的医术和理念已能独立应对如此棘手的病例。

  正当手术室内气氛稍缓,医生准备进行下一步救治时,一个消息令所有人屏息——艾力的血型是Rh阴性B型。艾力当下急需输血,但在中国,每万人中仅有6-10人是这种血型,血液极为稀缺。在紧急号召社会献血的同时,本地医生从援疆专家处了解到一种新的医疗规范:在紧急且特定条件下,可用同型阳性血进行救治。周刚坦言:“这种方法我们以前不敢尝试。”但在援疆专家的智力支持下,这一方案成功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主治医师周刚(右)向患者艾力(化名)家属叮嘱康复细节

  谈及对口援疆带来的变化,周刚感慨:“浙江医疗援疆带来了成熟的流程,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充分结合了本地实际……这对我们的医疗水平是全方位的提升。”居民从过去的“四处求医”到如今能够“家门口就医”,既得益于援疆资金对硬件环境的改善,也得益于援疆专家“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使大量本地医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外前沿技术与信息。

  “我会给我的‘徒弟’们发放最新的诊疗指南,让他们自己出题目,然后讲给我听。”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医生康杰创新地让本地医生有效提升诊疗能力,在她援疆任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期间,牵头开展“母婴安全培训班”,累计培训和田地区产科医护人员200余人次;带领团队开展“母婴健康万里行”义诊12次,为1500余名各族孕妇提供免费产检。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地医生开始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用多民族语言制作医学科普视频,将科学的健康观念带进寻常百姓家。

 

  智慧系统与医疗普惠

  医疗作为知识和信息壁垒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患者的就医质量往往受制于地域、职业、教育水平等因素。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力求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平等互动。这一进程随着对口援疆进入新疆,为当地医疗注入新的活力。

  “哪里不舒服,请对着话筒说,它会自动翻译。”在和田地区皮山县人民医院,信息中心管理员努尔麦麦提·麦提托合提向患者演示即时翻译器。皮山县多民族聚居,其中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尚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准确表达病情。为避免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问题,该院引入科大讯飞的实时翻译系统,医生和患者可交替讲话,并即时转换为国家通用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人民医院诊室内的翻译器

  根据2024年全国政协民宗委“民族地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研显示,新疆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尤其是50岁以上的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达标率较低。在这一背景下,智能翻译系统对当地语言文化的兼容,客观上保障了各民族、各文化层次民众的就医权利与健康权。与此同时,“偏远”带来的另一现实问题是如何抵达医院。虽然新疆已基本具备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向边远地区延伸,但为了保障前沿信息的触达和疑难病例的诊断,远程互联网医疗正在迅速铺开。

  根据工信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宽带边疆”建设的通知》,到2025年底,包括新疆偏远地区在内的边疆地区,县城、乡镇驻地将实现5G和千兆光网通达,行政村、20户以上农村人口聚居区通宽带比例将达到100%。这意味着,对偏远居民而言,获取互联网资源要比长途交通更为便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许东浩介绍,该院近年建成的“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和“5G远程会诊中心”已实现医疗需求的高效流转。过去,患者为寻求更优治疗方案不得不辗转多家医院,承担高昂的时间与交通成本;而今,患者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完成在线问诊。如果需要进一步诊疗,可再前往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与基层医生一起实时与援疆专家视频连线。

  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新疆的建设正加速推进,并将普惠性作为核心目标。多家医院通过接入医保体系、设置低至0.1元的问诊门槛,逐步消除山路、沙漠、交通、语言、时间、金钱等对患者重返健康的阻碍。

  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津和数智医疗中心”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不会使用智能系统的患者提供全流程通办服务

 

  从“输血式支援”到“造血式发展”

  “我们创新推出了免费的‘科研门诊’,在这个门诊里我们面对的不是病人,而是整个和田地区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谁都可以来!”天津援疆专家、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汤涌介绍道。在和田,本地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但科研积累相对薄弱。科研门诊的设立,旨在帮助本地医生尽快对接国内外前沿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加速成长。

  “经过思维的碰撞,我们可以一起找到科研方向。现在,我们医院和天津的好多医院也都有合作课题在推进。”汤涌在介绍中多次提到项目的合作属性,这种表述实际上也体现出对口援疆的新变化——从单向帮扶走向双向互利。在新疆,因气候环境差异,当地常见疾病与内地存在区别,部分新疆常见疾病在内地较为少见。两地携手合作,使新疆的病例样本与内地先进科研条件相结合,形成互补协同。

  “吉尔吉斯斯坦和巴基斯坦的一批医生刚刚在我们医院完成学习,他们特别认可咱们的中医。”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院长张雷介绍了该院的国际交流情况。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该院不仅服务南疆及周边群众,也通过“健康外交”战略辐射中亚五国,致力于成为国际医学交流的重要枢纽。今年,依托6300万元援疆资金,该院将建成逾3000平方米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服务南疆并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载学术会议、远程诊疗、科研培训等多重功能。

  建设中的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院方供图)

  如今,“造血式援疆”已不再停留在技术与资源的层面,而是逐步沉淀为体系化的能力建设。从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本地医生,到推动区域医疗中心辐射“一带一路”,医疗援疆正从“单点突破”迈向“整体跃升”。南疆不再只是优质资源的接受者,而是成长为区域医学发展的新引领者。

  从“病有所医”的切身关怀,到“学有所成”的长远布局,医疗援疆的故事仍在续写。一个更健康、更自立的新新疆,正在生动展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