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偲祺 · 2024-12-3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盐城技师学院;民生 | 打印
| 纠错 |
在今年9月结束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0名选手同场竞技。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出色,以36枚金牌、9枚银牌、4枚铜牌和8个优胜奖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其中,22岁的江苏小伙赵智俊在电气装置项目中夺得冠军。赵智俊不仅是该项目第三位来自中国的冠军,也是盐城技师学院连续培养出的第二位江苏籍冠军学生。这项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技能大赛彰显了全球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的价值。
图为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海洋路校区(盐城技师学院供图)
掌握一技之长 也能问鼎世界冠军
2017年,赵智俊中考成绩不佳,分数刚刚够上当地普通高中,但他却选择了一条对同龄人而言充满挑战的道路。“我更愿意去技校学一门手艺,掌握一技之长。”他对《北京周报》说道。怀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了在盐城技师学院的学习。从小就喜欢拆装各类电器的他选择就读电气装置专业,该专业涉及工业、商业以及住宅项目中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护。“我一走进校园,就看到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倒计时牌——当时正是高年级学生备战大赛的阶段。就是在那时,我对这项大赛产生了兴趣。”赵智俊回忆道。不久之后,盐城技师学院的学生董辉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该届大赛电气装置项目中摘得银牌,获奖选手载誉回校的画面触动了赵智俊的心。“我也想为自己、为学校和国家赢得荣誉。”他对《北京周报》说。
2023年,赵智俊入选了学院的青苗班,在那里能接受更有条理、更专业的训练。2024年,他又转入技师班学习。在此期间,他过着高度自律的生活:早上6点30分左右起床,进行一小时的体能锻炼,用完早餐后学习一小时英语。之后,他学习与电气装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设备安装、电路设计、设备布线以及编程等,同时进行实操训练。到了晚上,他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一直持续到深夜。“电气装置项目的比赛时长从10多个小时到20多个小时不等。这次世界技能大赛我的项目就持续了22个小时,这对选手的体能要求很高。而且,这是一项国际赛事,无论是比赛工作语言还是项目的编程语言全部都是英语,所以英语学习也极为关键。”赵智俊说。
尽管自身付出了诸多艰辛和努力,但他承认自己并非单枪匹马赢得的世界冠军。他的学校——盐城技师学院为参赛选手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教练团队,成员包括本校教师、来自瑞士跨国公司ABB集团的一位资深电气专家,以及曾在该校学习了三年半、在赢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后留校任教的前冠军选手余守安。作为ABB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王大江是智能建筑电气系统解决方案的资深专家。受学院邀请,王大江为参赛学员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作为电气与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领导者,ABB集团为众多中国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提供了智慧电力与智慧建筑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设备。“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今天的电气行业比五年前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王大江说,“通过在教学、训练和竞赛中使用数字化电气开关设备及技术解决方案,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在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时期全面电气化是如何发挥其关键作用的。”
做好成果转化 保证学生充分就业
盐城技师学院院长张兵毫不掩饰对学生摘金的赞许。“对我们来说,金牌无疑是一项荣誉,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同时,这对校内就读学生也是一种激励。”他对《北京周报》说。
作为首批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职业院校,该校希望通过大赛来强化日常教学。“参与这项国际赛事能让我们学校紧跟职业教育前沿,使课程设置、技能培训以及设备配置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培养出最先进的技术人才。”张兵说。“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金牌来让社会更加关注技工教育,让其重要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他补充道。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对此却存在误解。例如,很多人认为技工教育仅仅就是技能培训。事实上,就教育内容而言,该校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以及文化课教育同样重视。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一项制度,允许技校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本科生享有同等资格。“他们也有资格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张兵说。
虽说培养冠军确实是一项值得关注的成就,但盐城技师学院的办学重点依然是为学生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其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已经与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甚至还设有按需定制的培训项目。2013年至2016年,数控加工专业(这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控制机床从各类材料制造零件的高精度制造工艺)的四名毕业生甚至被中国科学院的一家研究所录用,与博士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盐城技师学院还与其他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专门定制的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以提升就业能力。
“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未来,我们会继续拓展学生的就业选择,助力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张兵补充道。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