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葛丽君 · 2021-10-2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民生 | 打印
| 纠错 |
放流活动现场(三峡集团供图)
10月24至11月7日,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约30万尾、共计6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将在连续3个周日内被放归长江。放流品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圆口铜鱼,以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厚颌鲂。其中放流30cm以上长江鲟5万尾,是国内大规格长江鲟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
本次放流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宜宾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是在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召开期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COP15峰会上提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讲话精神,在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完全面向公众开放,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的首次社会化放流活动,以期通过“全民参与”提升“全民意识”。
本次活动首次将“放流+”概念融入其中。将放流与科研技术体验、博士团队室外教学课堂、现场标记技术等结合起来,邀请水电工程库区娃娃代表、水电工程建设者代表、宜宾市民代表和大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推动形成全民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新局面。
“首批10万尾鱼苗于10月24日放流,对有效补充鱼类野外种群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修复长江生态,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中华鲟研究所向家坝放流站站长曲焕韬对《北京周报》记者表示。
自1984年首次开展珍稀鱼类放流活动以来,三峡集团举办的每次放流活动均为单场次,本次放流选择连续开展3场,旨在广泛深入推动长江大保护理念向基层民众传播。截至2021年9月底,已掌握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等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在长江全流域累计放流长江珍稀特有鱼类1000余万尾,计划“十四五”期间将放流包括中华鲟、长江鲟在内的珍稀特有鱼类约每年100万尾。“十四五”规划期间,三峡集团还将启动珍稀特有鱼类“种质资源库”,建立珍稀特有鱼类精子库、细胞库和基因库。
为最大限度发挥长江水库群生态功能,三峡集团连续多年开展长江干流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试验。2021年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湖北宜昌宜都江段鱼类总产卵规模约124亿颗,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达84亿颗,再创历史新高。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支持。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