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2020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近日在东莞举行

  ·   2020-11-18  ·   来源:中国日报网
标签:未来教育;创新人才;东莞;民生
打印
纠错

  2020年11月8日,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基地迎来了多位教育界大咖,他们在一起众论未来教育。“未来教育的起跑线-2020创新人才培养论坛”邀请了从创业到大学、中学、小学再到幼儿阶段进行大胆探索的十位资深教育者,分享他们的有益实践和经验体会,直面家长的焦虑与痛点,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爱文世界学校深圳校区作为协办方之一参与论坛活动。

  与会嘉宾畅谈未来人才的需求变化,家、校、社会、老师、家长所承担着不同角色和作用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变,同时目前国内一直在进行新型教育探索的实践机构人员也起分享了长期实践的成果和思考。论坛最后,大家纷纷向前来的嘉宾提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与痛点,包括:“作为家长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找到时间陪伴孩子?”“如何鼓励孩子不轻言放弃?”“如何发现、发展孩子的兴趣”等等都能在论坛中找到答案。

 

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激情与梦想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李泽湘提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尽述自己20多年来培养创新人才的宝贵经验,总结了创业者的四个素质:第一、好奇心,通过问好的问题,把一件事情搞清楚;第二、团队合作,要学会倾听,能够跟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观点的人互动合作;第三、拥有跨界思维,通过好奇心了解不同领域;第四、快速行动执行的能力。李泽湘指出:“创新人才的探索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问题,以前按高考成绩录取学生的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中小学要做好准备。”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表示,清华的学生70%到80%都很迷茫,他认为孩子天生好奇,是家长和学校把小孩的好奇心给“干掉”了。他劝告家长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我的班里有猴子、大象、小猫、小狗等等,不能只用爬树(考试)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但是小鸭子绝对不能用培养大象的方式去培养他,小鸭子要用最有经验的母鸭子去培养他。”

 

老师角色转变:知识权威到陪伴引导成长

  郑泉水认为导师至关重要,在青少年阶段,要观察小孩喜欢做什么,花时间陪小孩;到了高中、大学阶段,就应该帮助小孩寻求更大的目标,这时候导师非常重要。“现在导师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不太关心学生的事情,因为大学的评测体系有问题,大学的中心是教育而不是科研。”于是他在2009年创办了钱学森班,对于如何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摸索出了一套新的课程体系和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之道。

 

家庭教育:启发“玩乐”的最好土壤

  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也要教育父母,在专门为家长们打造的父母学堂里讲知识体系,讲实践方法,讲学科学习,讲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凤凰卫视制片人与主持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于盈是拥有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双学位的学霸,同时也是关注、研究教育的三个儿子的妈妈。她的工作让她有机会与全球大咖对话,从大咖身上她发现了许多成长为顶级人才的共性特征。于盈坚信:“家庭是培养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最好的土壤。知识无分难易,只分有趣和无趣。有时候不需要他们全听懂,只是让他们很早接触前沿的科技和理念,在他们的心里面播下一颗小种子。”

 

创新教学理念:动手实践、个性教学

  乐研教育团队Rebecca Milburn与李旭萍老师致力于观望未来,研发出适合21世纪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在进行项目课程的时候,都是以兴趣、艺术表达作为推动力,而兴趣和艺术表达也是课程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巨大驱动力,对孩子来说,只是等着被我们的成人去发掘出来。“对于小孩子,不是不给他锋利的东西才是安全,而是给他示范正确的使用,当他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他就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

  教育是一个宏大且多元的话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需要大家抱着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身处巨变的时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选错跑道,跑错方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