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我在中国 | 大山里的扶贫“洋助理”

《北京周报》记者 刘婷  ·   2020-04-2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扶贫攻坚;国际合作;民生
打印
纠错

尼克(右)与谢万举在百香果架下忙碌。 

  20183月,正是广西宜州乍洞村的百香果园开始播种的季节。在3月底前,果园需要搭建完40亩的百香果架,这可急坏了乍洞村的第一书记谢万举。因为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果园急需招募志愿者来帮忙打桩、搭架,为此,谢万举通过微信朋友圈召集朋友们来一起帮忙。

  他从未想到,自己朋友圈的一则义工广告竟为村里招来了个“洋助理”。当时,有位前来帮忙的朋友,带来了一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老外。这个名叫尼克的老外,是一位来自卢森堡的退休老警察。

  “我记得那是2018325日,朋友带我来到了乍洞村,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谢万举书记。”尼克说。一到乍洞村,尼克就看到志愿者们在雨中艰难地搭架、拉线,他二话不说立刻加入了劳作的人群,同大家一同忙碌起来。

  出乎意料的是,当天的工作结束后,这个老外就加了谢万举的微信,还主动提出要作为志愿者留下来。当时的乍洞村交通闭塞,基础薄弱,是广西十三五规划扶持的贫困村。全村14个自然屯,近半未通公路。能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已属不易,而这个老外却要留在这里当志愿者,这令谢万举感到十分意外。

  虽然不知道这个老外能在这里坚持多久,但谢万举还是同意了尼克的请求。自此,前卢森堡警官以志愿者的身份在这个中国小山村扎下了根。他和谢万举总是形影不离,出现在大山各处。

  种植百香果是乍洞村第一书记谢万举为了改变村里贫困面貌,为村民增收而想出的办法之一,尼克的工作也从这里开始入手。尽管两人语言不通,起初只能通过手势和眼神交流,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目标,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两人一起照顾百香果园,打桩、搭架、拉线、植苗。村民们开玩笑,谢书记多了个洋助理哩。 

  一个暴雨的晚上,尼克接到了谢万举的电话。当两人赶到地里时,发现刚种下百香果的田地已经变成了水洼。没有丝毫犹豫,两人立刻挖起了排水沟。原本在家中避雨的村民们看到这一幕后,无论男女老少,都拿起了工具,加入了他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雨水被及时地排出,大大降低了损失。

  “烈日下的劳作很辛苦,有时,暴雨和干旱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更让人心痛,但村民们相信我们,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尼克说。为了减轻村民的工作量,尼克自掏腰包买了割草机、钻孔机。以前,乍洞村的村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大豆为生,人均年收入仅有2000元。种植百香果后,部分村民们的年收入可达5000元。

  乍洞村后饭屯通路前(图左)和通路后(图右)。

  但尼克最为担心的,还是村里的交通问题。20186月份,尼克跟着谢万举去踩点,每天来回跑上4个小时,摸清了山里的地形,为村里修路打好了基础,通过政府支持、群众自筹、企业和社会捐赠等方式,不到两年的功夫,村里的每个屯都通上了水泥路。通路后,村里的农产品得以较为快捷地运输出去,外面的人也能够走进这座风景秀美的小村庄。目前,村里已开始建设独具特色的民宿,发展旅游经济。 

乍洞村的村民同尼克(图左)热情交谈。

  平时,尼克还经常跟着谢万举走村串户,谁家有困难他都能帮就帮。他同村民们早就成了好朋友,还学会了几句简单的壮语。村民们热情、善良、勤劳和淳朴的品质深深感染着尼克。尤其让他钦佩不已的是谢万举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眼中的谢书记仿佛永远不知疲惫,遇到任何困难,谢书记总说,“都是小问题,明天就能解决。” 

  令尼克自豪和骄傲的是,这两年里,他每天都在见证村庄的变化。村民们的土房变成了砖房,乡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供生活用水的蓄水池也全部建好。他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参与如此有意义的事情。 

  当尼克第一次来到乍洞村时,他看到了这座村庄的美丽,也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摆脱贫困而付出的努力。所以,他选择了留下,希望可以帮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和教育。“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回到村子,继续我们开创的事业,给村庄一个未来。尼克说。 

  目前,乍洞村14个自然屯共有173597人,还有91288人是贫困户。尼克非常有信心,能够在今年看到乍洞村实现全村村民的脱贫。出生于1960年的尼克,今年正好年满60,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已是花甲之年,而乍洞村实现全村脱贫,或许是一份最独特的生日礼物。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