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迈克尔·海尔曼:行走在中国扶贫路上的德国“愚公”

《北京周报》记者 尉红琛  ·   2020-04-2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扶贫攻坚;全面小康;民生
打印
纠错

  “若期待世界变化,就从自己做起。”

  18岁时,中学毕业的迈克尔·海尔曼决定顺从内心,投身国际志愿服务事业。 

  2005年,来自德国多特蒙德的他,以国际运动联合会互满爱人与人(以下简称互满爱)驻华代表的身份行走在中国云南、四川、重庆的大山里,在消除贫困和疾病防控的第一线一次次耕种梦想和希望,一待就是15年。 

  他赤脚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普及种植技术;他走村串乡,宣讲艾滋病防治知识;他四处筹集资金,只为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儿童享受学前教育…… 

  这个身材瘦削的德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西方口音的普通话。他爱好和平,穷尽一生励志为困苦者带去希望。 

  中国老百姓给了他一个称号慈善愚公,对于这个美名,他欣然接受。做善事就应该如同愚公移山一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迈克尔要撼动的则是贫困这座大山。 

迈克尔·海尔曼(本人供图)

    

叛逆少年的“不寻常”成长路

  1957年,迈克尔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学生时代的迈克尔在周围人的眼中有些叛逆:他参加过反对美军占领越南的学生游行,热衷于研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红军长征等历史课题……更让人不解的是,迈克尔在德国的“高考”中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他却放弃去大学就读热门专业的这一跻身德国社会精英层的“必由之路”。 

  不仅如此,他还抗拒每个德国男孩的义务——服兵役,理由是“不愿加入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队。”为此,他以一个和平主义者的身份到当地法院进行了两次陈述,最终说服了法官,以在临终关怀院当义工的方式代替服兵役。 

  这是迈克尔人生第一次接触公益事业,也正是在关怀院的18个月,让他找到了未来人生的方向——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自此,从未改变。 

  我热爱自由、公平、博爱。我的父亲希望我像他一样当个医生,但我自己觉得,我要为和平做些事情,去满世界跑,当志愿者,去世界上最穷的村落帮助别人摆脱贫困迈克尔说。 

  终于22岁那年,迈克尔离开了德国,开始了他国际志愿者的生涯。此后,他到过44个国家,在其中的35个国家工作生活过,而他与中国的缘分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中国一直是一个激励着我的国家,他说,尤其是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从小就痴迷东方文化的迈克尔对中国的国际主义精神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 

  1987年至1989年,迈克尔来到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学习汉语。第一次来中国的迈克尔,对这里的一切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每个周末,他骑着自己破旧的金鸽牌自行车在上海的里弄间穿梭。他也去了很多其他中国城市,甚至曾一路骑行至武汉。 

  2005年,云南省扶贫办与互满爱进行合作,作为驻华代表的迈克尔,来到了云南。 

  互满爱是一个总部设在瑞士的国际非营利性组织,由31个独立的国家发展援助组织成员组成,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从事教育、健康和农村发展工作。目前,互满爱在云南、四川、重庆开展了17个项目。在农村发展、贫困家庭学前教育、传染病全面控制、低碳生活等四大领域综合开展扶贫工作。 

迈克尔与项目团队成员赶赴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受访者供图) 

    

打破贫困家庭的恶性循环

  2008年,迈克尔的项目团队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通过建立农民互助小组和月度培训进行扶贫。通过走访,迈克尔和同事发现,由于山区村落规模小,分布广泛,政府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学前教育机构。而很多家庭,为了照顾孩子,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法正常外出工作,家庭收入就少了一大块,这些家庭便进入了一个贫困的恶性循环。 

  迈克尔决定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于是,同年8月“互满爱”在镇康县南伞镇桃子寨村正式开启“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通过为当地学龄前儿童建立一个日托系统,让孩子的父母可以集中精力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摆脱贫困。 

  据迈克尔介绍,该项目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学前教育,动员村民翻修闲置校舍成为教室及活动场所,同时选择初中学历以上的村民作为老师,照料学龄前儿童。 

  项目负责人协同当地幼教专家连续三年给予老师长达700课时的培训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导。将3至6岁的孩子组织到一起混龄编班,每班15至30人,配有一名全职老师和一名助教志愿者。在此模型基础上,项目不断发展,截止2019年末,该项目已开办幼儿班348个班次,解决了2.7万多贫困儿童的学龄前看护及教育问题。 

  这一项目不仅解决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问题,在迈克尔看来,对贫困家庭的儿童的学前教育本身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三岁看人,七岁看老。是迈克尔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17岁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段,这个阶段影响人的自信、想像力、性格等。 

  扶贫必先扶智,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也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早在2011年,云南省政府就实行了第一个《云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随着各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该省学前三年入学率从2010年的37.43%提高到了2019年的84.27%。为实现幼儿园的全覆盖,云南省又提出一村一幼政策。 

  迈克尔说,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在改变着互满爱工作的重点。如今的互满爱更多的是对一村一幼政策进行支持,比如在教师培训、幼儿班管理、教师激励补贴等方面给予资助。 

  无论如何,我们的使命是走完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个村庄,最后一个家庭,覆盖最后一个不应落下的孩子。他说,“我的目标是,在中国不让一个孩子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被遗忘。” 


继续走下去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深耕于中国扶贫一线的迈克尔对此感触颇深:中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提前10年实现减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甚至不确定,西方国家能否在2030年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令迈克尔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18年,这个数字达到77岁。在全球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取得如此之快的发展。它在短期内极大提高了百姓的人均寿命,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说。 

  如今,迈克尔在中国的日子已经17载有余。当被问到准备在中国呆多久时,这位63岁的“愚公”表示,他想定下来,打算在中国度过余生。 

  至于多久?希望能到2049年吧。他说。 

  因为他想看看那个彼时的中国——那个已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