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垃圾强制分类,考的是城市精细化管理

阅尽  ·   2019-07-05  ·   来源:羊城晚报
标签:垃圾分类;城市管理;民生
打印
纠错

  上海率先步入了垃圾分类的强制执行时代。近日,此话题的热度也像盛夏的高温一样持续不降。自媒体上,类似“你是什么垃圾”和“被湿垃圾干垃圾逼疯”的桥段在竞相传播,身处舆论中心的上海则强力推行着号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的工作。

  7月1日起,上海小区楼道里的垃圾桶全不见了,有报道称约500户才分得一个垃圾桶。居民也不能再随意倒垃圾,须在规定时段投放。一旦错过投放时间,就只能任垃圾在家中发臭了。而且,垃圾的分类标准很严格,若未按规定分类,就将受到罚款等处罚。实施当日,上海发出了600多份整改令。

  显然,此次上海的垃圾强制分类是动了真格。这不仅体现在分类标准的严苛细致,亦体现在组织实施上的“严防死守”,不留任何漏洞。对此舆论反映不一,赞赏、期待以及吐槽的都有。但更多的还是希望上海能为中国式垃圾分类闯出条路来。在北上广深都住过的某位人士调侃道,上海若做不好这件事,其他地方基本没戏。

  此话虽不无偏颇,但也反映出人们对上海式垃圾分类的期许。作为我国开埠最早的现代大都市,上海的组织动员及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各大城市中无疑是一流的。垃圾分类考验的正是组织动员及精细化管理能力。有鉴于此,上海垃圾分类的成效如何,无疑就具有标杆意义。

  垃圾分类在我国已走过十几个年头,但各地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要么摆花架子,看似轰轰烈烈,标语告示到处都是,但居民垃圾处理方式依然如故;要么只是把分类垃圾桶摆在显眼处,但究竟怎样分类,以及谁来监督实施等均未落实;要么源头上分类了,但后期运输处理等仍是老一套。总之,看似花力气不少,但基本停留于表面,收效甚微。

  现今,对城市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已无人置疑,“垃圾围城”以及城市再难找处置垃圾场所的警报已在很多地方响起。无论现实的紧迫性还是从循环经济和节约能源等角度,垃圾分类处置都是必由之路。但垃圾分类,绝非从一个桶变四个桶那么简单,在其背后是一套严密细致且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如世界公认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垃圾分类之细化条款可谓近乎“苛刻”。正由于此,日本才成为人均产生垃圾量最低,垃圾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垃圾分类的精细化及严密组织要求,对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城市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如何令精细化的强制规定被民众接受,变传统陋习为文明自觉,进而成为全民的自主行为,无不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日本民族的自律性较强,但其垃圾分类从提出到全面落实,也用了几十年时间。所以,不要说垃圾分类只是技术活,它对管理者与市民来说,可能都面临着一场“灵魂拷问”。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