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脱贫攻坚关键时间需要处理好5个重要关系

吴国宝  ·   2019-01-21  ·   来源:中国网
标签:扶贫攻坚;全面小康;民生
打印
纠错

  上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判断2018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并将2019年确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要求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左右,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在这个关键时间,我国脱贫攻坚需要处理好时间与质量、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精准脱贫与预防返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及对帮扶人员的鼓劲与关爱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脱贫时间与质量的关系

  如期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贫困村摘帽、贫困县退出,毫无疑问是脱贫攻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现阶段脱贫攻坚的底线要求,舍此毋言其他。因此,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时间就具有刚性。 

  但是要确保如期脱贫,并不意味着可以敷衍脱贫、数字脱贫,而必须以必要的可靠的脱贫质量保证为前提。也就是说,所有扶贫对象都必须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对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不能简单通过兜底、分红、补偿的方式填补收入缺口,必须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可持续的收入形成能力。 

  处理好脱贫时间与质量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坚持时间和质量并重,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提高扶贫对象稳定脱贫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用好贫困退出考核评估这一政策工具,通过增大脱贫稳定性评估的内容和权重,积极引导和推动提高脱贫质量。 


实行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全面推进各地区及脱贫攻坚各个环节的扎实工作,使精准脱贫不留死角、不留烂尾,是实现所有扶贫对象如期脱贫的客观要求。同时,考虑到地区之间、脱贫攻坚各工作环节之间、不同工作领域之间进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今明两年的脱贫攻坚又必须重点突破,集中精力攻克难关。 

  在全国层面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的同时,我国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仍然比较高、如期脱贫难度比较大,一些事关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和领域,如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的稳定生计安排、部分扶贫对象的饮水安全保障还不够到位等,还需要实行重点突破,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查漏补缺重点突破脱贫攻坚残存的短板。 


兼顾扶贫对象脱贫与预防返贫

  我国已经建立了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的制度,在理论上所有返贫人口都可以被重新识别进入扶贫对象的篮子。但是由于工作和监管方面的困难,在所剩时间很短要及时识别并扶持所有的新返贫人口脱贫,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市场物价波动、就业需求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家庭人口患病、死亡等不可控的因素,部分原属于非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中的相对脆弱的人群,容易出现返贫。因此,在确保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如期脱贫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非扶贫对象返贫。当务之急是建立预防返贫的监测、报告制度,定期监控易返贫脆弱人群,提前做好帮助返贫人口脱贫的应急预案,到2020年全面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实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脱贫攻坚是我国现阶段农村扶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形式和总抓手。今天我们全力攻坚脱贫,是为了消除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得以达成。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不会戛然停止,而是会转入下一个阶段。虽然对于2020年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路径还没有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3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框架和平台上展开。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两年,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 

  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各贫困地区也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提前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在理念上、规划上提前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衔接,并逐步探索组织、制度、政策和建设内容之间的衔接,避免和少走弯路、错路。 


对帮扶干部的鼓劲与关爱

  我国的脱贫攻坚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组织和帮扶干部的长期辛苦付出。脱贫攻坚战迄今已经打了4年,时间已经过了2/3,最后时期仍需要参与扶贫的基层组织和帮扶干部一鼓作气,继续奋斗2年。各级政府部门无疑需要给参与扶贫的基层组织和帮扶干部鼓劲、加油,鼓励他们继续兢兢业业完成未竟的任务。但是在一件事上倾注精力4年后,帮扶干部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进入了一个疲劳期。各级政府部门除了给基层帮扶人员鼓劲和加压以外,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在政治上要充分肯定和宣传基层组织和帮扶干部对脱贫攻坚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他们以精神慰籍,而不是以偏概全,将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责于帮扶人员;在晋升机会、后勤保障方面尽量向参与帮扶的人员倾斜,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现实困难。(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