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常州:住房保障一小步,人民幸福一大步

《北京周报》记者 赵飘  ·   2017-12-0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常州;住房保障;民生
打印
纠错

退休职工熊琳享受到政府的住房保障。(赵飘摄)

  “那些日子真的很绝望。站在大街上我想,就连小猫小狗都有自己的窝,而我却没有栖身之所。”回想之前居无定所的日子,五十岁的熊琳(化名)眼角仍泛泪花。 

  熊琳原是江苏省常州市一家化工厂的普通职工,多年来一直独自抚养儿子。由于几年前不幸罹患癌症,她不得不提前退休接受治疗,在花光积蓄后甚至卖掉了房子。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她和还在上大学的儿子也失去了主要生活来源,突如其来的疾病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蒙上了阴影。 

  庆幸的是,熊琳的生活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了转机。当她得知在常州住房困难的城镇中低收入户籍家庭可以享受到政府的住房保障,便如实写明自己的情况,递交了申请。很快,熊琳便搬进了位于常州市金泽家园小区的家,一套40平米左右、厨卫俱全的公寓,月租金仅需40元人民币。这个窗明几净的新家为熊琳母子居无定所的生活画上了句号。 

  “真的感谢政府为我们做的一切。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知道今天会怎么样。”熊琳有些哽咽。 

  与熊琳一样有住房困难问题的人还有很多。不只是在常州,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不断加速, 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在某些城市的住房困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住不起房”已经从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化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设立多层级住房保障体系 

  2007年,常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实施住房保障五年规划,并于2012年实现了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截止201710月底,常州市区累计已有14.7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住房保障。 

  常州市住保中心副主任李剑介绍道,近年来,常州市已将住房困难的城镇中低收入户籍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且每年按照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整保障准入线标准。 

  据统计2016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38/月,该市住房保障收入线为3560/月。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低于3560元的市区无房家庭,均可享受住房保障。此外,保障房实施梯度租金制。低收入保障家庭的月租金标准为1/平方米,中低收入保障家庭的月租金标准为3.5/平方米。 

  除城镇户籍家庭外,常州市已开始试点为城镇常住人口提供住房保障。连续工作三年以上、且连续缴纳一年以上社会保险的无房城市环卫工人家庭,可享受与城镇户籍家庭同等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目前累计已有近300户环卫工人家庭享受了住房保障。 

  同时,为了解决青年人才在创业、就业初始阶段面临的住房困难,常州市自20168月起开展了对新就业大学生的试点保障工作。毕业五年之内、有稳定收入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新就业人员,可以申请入住租金为本地租房价格水平65%70%的人才公寓。 

    

多项设施举措合力筹集房源 

  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房源住房分层保障体系建立得再完善也无法解决市场上的供需根本矛盾。因此,常州市政府从2009年起下“大力气”筹集公租房、保障房房源。 

  据李剑介绍道,2009年常州在江苏率先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除了在市区合理区位集中新建公共租赁住房之外,政府还规定,市区内含有住宅性质用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须按住宅总建筑面积的3%分散配建保障性住房。同时,为方便部分家庭子女就学、老人供养等需求,市政府在中心城区面向二手房市场收购符合公租房条件的房源。此外,各辖区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在其工业园区和工厂聚集区集中建设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保障房。得益于多项举措合力筹集房源,常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在严格执行准入审核、公开公正分配房源的基础上,常州市还于2016年启动了“智能化年审”,进一步提高了后续管理工作的效率。全市民政、社保、公积金、车管所、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实行数据共享,审批人员在后台即可复核保障家庭在周期内的资格,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对于已不符合保障资格的家庭,则有六个月期限来搬离保障房,确保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李剑介绍道。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乐居” 

  实现“住有所居”仅仅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常州市打造了江苏省优秀服务品牌“保障房爱心服务社”,向“住有宜居”和“住有乐居”的总体目标迈进。通过这一志愿服务平台,各志愿者团体和爱心企业在政府指导下不定期为保障房家庭提供如室内保洁、医疗义诊、心理咨询等一对一爱心帮扶。 

  熊琳说,今年爱心服务社的志愿者已经来看过她两次了,除了帮她买米买油,整理家务,还为儿子提供了1000元助学金,进一步减轻了母子俩的经济负担。 

  “现在的日子特别有盼头。我打算身体好转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自食其力。儿子也快毕业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熊琳笑着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