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穿越大凉山24年的回访——彝族女子班的故事(组图)

  ·   2017-02-07  ·   来源:新华社
标签:大凉山;彝族;女子班;民生
打印
纠错

 

  1992年9月,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跑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70万,其中约一半是彝族。千百年来,彝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群山中,以农耕和放牧为生,目前还有30多万贫困人口,是政府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彝族重男轻女的观念浓厚,过去很少有家庭愿意花钱让女儿读书。20世纪90年代初,偏远彝乡学校有的班甚至一个女孩子都没有。为了解决女童入学难的问题,凉山州一些县由政府补贴开办了彝族女子班。

  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是第一个开办彝族女子班的乡中心校。当年为了招满两个班90名女孩,乡干部和老师挨家挨户跑遍了周围几个村子,女子班的学生一律住校,每人仅需交纳一些杂粮和柴薪,以及很少的现金。1992年,记者曾在这里采访拍摄凉山彝族女子班。

  与24年前相比,今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学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考取职业学校还可以继续接受3年免费教育;无论住宿还是营养餐,政府都给予补贴……因重男轻女造成的彝族女孩入学难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如今,东山乡中心学校49%的学生都是女孩,普格县民族中学女生比例也达到了47%。  新华社记者陈燮 摄

12345下一页下5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