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交通部印发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 建设"公交都市"

  ·   2016-07-26  ·   来源:人民网
标签:交通部;十三五;公共交通;民生
打印
纠错

  优化服务品质提升公交吸引力 

  加强多种方式网络的融合衔接,扩大线网覆盖范围,提升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深度;鼓励开行大站快车、区间车等多种运营组织形式,积极发展商务班车、定制公交、社区公交等特色服务。

  目前,城市公交服务模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是制约公交发展的关键因素,“等车时间长、行车速度慢、乘车环境差、换乘不方便”等仍是社会公众突出反映的问题。“十三五”期,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一方面,要扩大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通过科学规划、调整城市公交线网,加强多种方式网络的融合衔接,扩大线网覆盖范围,提升公共交通网络通达深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公交线路向郊区或者全域延伸,提升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多元化公交服务网络。鼓励开行大站快车、区间车等多种运营组织形式,积极发展商务班车、定制公交、社区公交等特色服务。完善城市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纲要》着重提出,要全面提升公交出行的快捷性、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一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构建城市公交快速通勤系统。以市郊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推进都市圈、城市群快速通勤系统建设,提升公交出行快捷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衔接,优化乘车、换乘条件,提升城市公交集疏运效能和换乘便利性,提升公交出行便利性。三是加大城市公交运力投放力度,控制高峰时段车辆满载率,提高空调车比例,提升公交出行舒适性。四是落实公交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公交出行安全性。

  此外,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深化城市公交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公交智能化应用系统;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城市公交出行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具有城市公交便捷出行引导的智慧型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能力。

 

  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对大型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交通影响评价。

  国内外实践表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解决“城市病”的良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多策并举、综合施策。

  一是充分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树立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二是合理选择交通疏导措施,充分考虑城市人口规模、地理形态、空间布局和交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引导城市依法建立以法律、经济、科技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差异化交通拥堵治理措施。

  三是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构建安全、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

  四是加强城市静态交通管理。科学规划建设停车设施,支持对中心城区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五是落实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建设航空港、铁路客运站、水路客运码头、公路客运站、居住区、商务区等大型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交通影响评价。

 

  完善综合保障措施 

  逐步形成以行政法规为龙头、以部颁规章为基础、以地方立法为支撑的法规体系,制定和落实城市公交财税扶持政策,优化城市公交从业人员政策环境。

  各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责任主体。《纲要》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也需要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加快城市公交法规标准建设。逐步形成以行政法规为龙头、以部颁规章为基础、以地方立法为支撑的法规体系,为城市公交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安全和政策扶持等提供法制保障。加强对地方城市公交立法工作的指导,鼓励各地在立法权限内积极制定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城市公交法规。加快推进城市客运行业发展急需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二是制定和落实城市公交财税扶持政策。通过示范工程等方式,加大对综合客运枢纽、信息化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公交都市”建设城市的公交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三是优化城市公交从业人员政策环境。建立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加强城市公交人才建设与培养。加强公共交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建立城市公交驾驶员订单式培养机制。引导城市公交企业加快完善职工工资体系,建立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

上一页12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