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贵州麻山腹地敦操乡精准扶贫调查

  ·   2016-03-24  ·   来源:新华社
标签:精准扶贫;贵州
打印
纠错

  在贵州麻山腹地贫困山区,记者连续跟踪国家一类贫困乡敦操乡整整4年。从“买包盐巴要一天”到“客运车通到家门口”,从“只种玉米吃饭靠救济”到“‘一种三养’产业逐渐壮大”,从“政府推着走”到“群众主动干”……发生在大山深处敦操乡这些点滴变化,折射出当地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信心一天比一天更坚定。

 

  “山旮旯”变身“美丽乡村” 移民新村开启新生活

  阳春3月,暖意融融。走进长顺县敦操乡,一排排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移民搬迁房分外显眼。平直整洁的街道上,身着苗族、布依族服装的群众来来往往。新建的幼儿园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面对如此景象,谁能想到,几年前,敦操乡还是国家一类贫困乡,在很多人眼里是“穷山恶水”。

  “满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吃愁穿愁睡也愁,脑壳垫个木枕头。包谷壳里过冬夜,火塘坑内烟瞅瞅。”……流传民间的民谣生动描述了麻山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

  4年前,记者到敦操乡斗麻村采访,通村公路还是盘旋在半山腰的碎石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几百米的深谷,一路走坐在车上的人被一路甩来甩去。如今,平整的水泥路已经直接通到村里,在转弯险要处还有护栏等设施。

  “你看那里已经是个非常漂亮的寨子了。”正在犁田的斗麻村村民梁修才停下来,指着不远处一片新房子告诉记者。72岁的老梁说,4年前那边还是一片荒地,村里的路也是泥巴路,一下雨“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人出不去”,这几年变化太大了。

  在位于乡镇的移民新村,从大山深处搬迁出来群众的生活更是“日新月异”。在扶贫生态移民政策支持下,谢加清从不通路的老家搬到了乡镇上,做水果生意、打零工。记者在他家看到,3层的楼房里,有独立的厨房、带热水器的卫生间,电冰箱、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已经跟“城里人”的生活没啥明显差别。

  “搬出来后,老人看病方便,小孩上学方便,我们也有门路找钱。”谢加清说。

 

  从“推着走”到“主动干” 有信心是能脱贫关键

  “敦操乡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老百姓的信心、老百姓的积极性是关键。”敦操乡党委书记陈勇感慨地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深居大山的贫困群众脱贫门路少,等靠要思想较重,生活非常艰难。近几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山门”逐渐打开,群众的致富门路也多了起来。

  “我从去年开始养蜜蜂,去年毛收入有两万多元。”25岁的苗族青年谢云健说,以前寨子里交通不便,再加上石漠化严重,土地少,年轻人被迫外出打工,几乎没人敢在家搞产业。去年路通了后,原本打算出去发展的他,决定留在家乡利用野生资源养“中华小蜜蜂”,没想到生产的纯野生蜂蜜,市场销路特别好,产品供不应求。

  据陈勇介绍,近几年,乡里共种植中药材钩藤4418亩,覆盖农户1200户;新发展养蜂600箱,受益农户300户;发展绿壳蛋鸡养殖7.5万羽,“一种三养”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

  “以前,老百姓宁愿穷,也不愿‘冒险’搞产业。”谢云健说,在政府的引导下,产业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群众的信心。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吸引了更多外出打工人员回家乡发展,他们也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

  40岁的苗族村民谢修荣在广东、江西、北京等地打工多年,今年起他打算老家发展。

  “整天在外面打工辛苦,消费又高,攒不下多少钱。”谢修荣说,更重要的是,孩子跟随他在打工地上学,由于打工地点不固定,孩子需要经常换学校,影响学习成绩。“读书才是最根本的出路,回家乡发展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利。”

  谢修荣说,他买了农用三轮车,打算流转六七亩地种菜,再喂10多头猪,搞循环农业,“现在还差点启动资金,准备用信用贷款”。

 

  升级版“背篼干部”精神 加快奔向“小康梦”

  长期以来,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当地乡村干部走村入户开展工作时,经常背着背篼翻山越岭,顺手为山区群众捎带“面条”“食用盐”“酱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群众亲切称他们为“背篼干部”。

  目前,敦操乡还有14个自然寨没有通路,按照计划,将在2018年之前进行异地移民搬迁,涉及216户930多人。在这种形势下,当地基层干部们仍在与时俱进践行着“背篼干部”精神。

  “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了,我们正在组建敦操乡网络电商平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值。”敦操乡副乡长罗宇介绍说,看到中央脱贫攻坚的决心和敦操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干部群众对近几年彻底摆脱贫困有坚定的信心。

  而作为乡党委书记的陈勇对敦操乡的整体脱贫、致富有着更长远的打算。

  “现在村组干部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陈勇说,现在推进精准扶贫,最需要的是进一步激发、调动老百姓的内生动力,让老百姓参与其中。他打算,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等聚集起来,盘活各方资源,加快脱贫步伐,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充满信心和希望。

  如今,在敦操乡,贫困群众坐等政府“送钱、送粮、送物”的现象大大减少。看到脱贫希望的群众开始主动找政府要政策、要项目了。

  “敦操发展了,变得漂亮热闹了,我们离小康梦想越来越近了。”从深山搬到乡镇的村民梁小三由衷感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