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洪湖自然保护区:十年抢救性保护再现生机

《北京周报》记者 刘婷  ·   2015-11-0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洪湖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生机;民生
打印
纠错

  

植被繁茂的洪湖自然保护区(本刊记者 刘婷摄)

  “2005年洪湖拆除过多的围网以后,我们采取封闭式管理,辅助人工种植方式,开展植被恢复示范工作。目前,植被种类从原来的30种增加到38种,覆盖率从原有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水质由四类转变为三类。”11月3日,洪湖湿地局副局长施昌好向前来湿地采访的中外记者们介绍时说。

  洪湖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也是江汉平原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中南之肾”。保护区现有保护面积41412公顷,这里水域辽阔,物产丰富,自古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区域,洪湖还是众多湿地迁徙水禽栖息地、越冬地,是湿地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重要保护区域。

 

  十年保护,洪湖再现生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洪湖开始发展水产养殖,以增加渔民收入,缓解湖泊沼泽化。但是大规模的围网养殖和围湖造田导致洪湖面积日渐缩减,洪湖鱼类和鸟类资源逐渐减少,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施昌好说。

  为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洪湖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难题,2004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强洪湖生态建设现场办公会”,决定对洪湖开展抢救性保护。10年来,通过拆除养殖围网、大力恢复植被、组建保护区管理局等方式,洪湖生态重现生机。

  金潭湖植被恢复区位于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堤排水闸入湖口,面积约1.5万亩,是洪湖保护区建立的第二个保护与恢复示范区,保护对象主要是水生植物及其生态系统。

  记者在金潭湖植被恢复区看到,从湖岸至湖心,水生植物布满了视力能及的范围。施昌好向记者介绍,目前这片区域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自然演替,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湿地植被系统。

  施昌好还提到,这里的荷花品种,千年来没有受到人工基因改变和自然杂交干扰,是一个古老的品种。该品种的荷花经中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引到北大未名湖种植,形成北大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这个时候不是赏荷观花的季节,但记者仍旧可以想象得到这里荷花繁盛时,接天莲叶、游人采莲的景象。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大批夏候鸟来此聚集。须浮鸥、水雉、黑水鸡等夏候鸟大量来此繁殖,数量已达1万多只。

  该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这里的植被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

 

  安置渔民,实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共赢

  渔民王云军,祖籍浙江,是洪湖自然保护区的一位普通渔民,祖父、父亲和他,都是常年依水而生、逐水而渔、以船为家的渔民。

渔民王云军和他的爱人(本刊记者 刘婷摄)

  王云军和其他1500户渔民一样,全家居住在水泥船上,这里就是他们家。在水泥船旁边还有一艘打渔船,是作为平时的代步工具来使用的。水泥船临着的水域,是用竹竿围起来的自家的20亩水面,这20亩水面就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王云军经营的20亩水面,每年能带来2万元的收入。(本刊记者 刘婷摄)

  2005年,湖北省政府开始对洪湖养殖环境进行集中整治,王云军和其他渔民都经历了那场“拆围行动”。“根据渔民当时意愿,给每户渔民分配了20亩水面继续进行养殖作业。”王云军说,这样一来,养殖作业更为集中了,污染没有那么严重了,更便于政府的指导和管理。

  王云军一家的养殖收入仅有两万元。尽管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他还是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岸去读书,并希望孩子通过知识改变他们的人生。“我们也希望能尽快上岸,但最担心的是上岸后如何谋生。因为我们是以养殖为生,靠湖生活,文化水平低,上岸后将面临生计问题。”王云军对记者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渔民从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等省转移到洪湖,现已在洪湖市和监利县落户。这些渔民在岸上没有房屋,靠水产养殖为生,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时至今日还保留着浓浓的乡音,因此被称为“游渔部落”。

渔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水泥船上(本刊记者 刘婷摄)

  由于大量渔民长期生活在保护区,占用天然湿地,直接排污放污,给保护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由于生计单一、交通不便、缺乏教育、医疗简陋等问题,渔民们希望上岸安居的意愿十分迫切。

  “目前,湖北省政府正根据渔民意愿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方案,对渔民实行离湖上岸安置,通过建设和购置安居房,培训生产技能,发展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产业,变渔民为渔工,使渔民生活有保障,生产有发展。”洪湖湿地局局长朱俊华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