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相比大妈,中国大爷为何越来越沉默

  ·   2015-05-27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标签:中国大妈;民生
打印
纠错

  相比中国大妈的鲜明形态,中国大爷是集体面目模糊和集体缺席的,他们去哪了?为什么没有存在感?心理学家武志红近日从集体心理学和家庭结构来剖析中国大爷的“悲剧”。

   中国男人的情况是:小时候被宠,到了中青年人成为被婆媳争夺的对象,到了老年则被忽略。这是从外面看。

  对他们自己来说,实际上一直在躲避强大的家庭压力。他们本身没有学会怎样停留在家庭中、做一个包容的男人,在中国这样的榜样形象其实是欠缺的。所以他们不断地从家庭中后退,等到了老年,就不存在了。

  很多时候,老年男性不是能量弱,而只是逃走了。虽然说中国社会是重男轻女的,但是用哲学术语来说,在家庭中,中国男性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他者”的位置。

  在国际上,只要家庭成为女性情绪占主导的状况,就会导致男性消失。我看过一本美国的书,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家庭,男人在家里是温和的,女人是歇斯底里的,孩子会觉得妈妈真烦。结果等妈妈去世之后,孩子才惊讶地发现他们和那个温和的爸爸其实很缺乏情感链接。

  因此,无论对男人女人来说,学会情绪的表达都很重要,但情绪表达不意味着别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如果女人不再在关系中做个小孩,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如果男人也能真实地表达情绪,事情就会不同。如果男人不仅能真实表达情绪,甚至能主动表达爱,事情就会非常不一样。

  我想到了布拉德·皮特和贝克汉姆的家庭。他们的大家庭一出场,很多孩子是围着爸爸转。我们设想,这样的家庭老了之后,爸爸和妈妈一样不会在家庭中消失。前提是爸爸的情感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

  如果男人觉得自己赚钱了,在家庭中就应该有地位——这是一种非常单线条的思维。在家庭中发挥作用的还是情感和链接,如果没有情感和链接,即使你赚钱了,仍然可能是一个缺席的父亲。现在缺席,老了被忽视,太平常了。

  男性可以在社会体系中串联,在权力体系中串联,而女性在家庭的体系中用情感串联。对于一般的中国男性,阶层较低者,老了就是老了,也不再依附在社会体系里,对此兴趣也不大了。当他不再靠逻辑、权力和社会体系构建一个系统时,他就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男人老了之后,再去构建社会权力体系已经不现实了。很多男人在老了之后去修表,只做一门技术,除了这件事之外什么事都不干了。夸张的例子是,有的男人把一个东西做好后,拆毁它,再做。男人通常更容易找一个事情获得平静,女人更需要在关系中构建情感。专注于自己,不关注公共生活时,大爷就向内坍缩了。

  有的中国男人会去追求一种“孤独成圣”,这是一种很美好的说法,但确实很孤独。而且不管他在外部世界得到的成就和评价如何,他对家庭的情感贡献都是很差的。中国文化一直都在美化这一块。所以,中国大爷晚年都越来越沉默。

  另一方面,如果老男人很情绪化,又会变得非常可怕。中国典型的情绪化老太太是要大家围着她转的,但是有一点,这样的老太太还是可以沟通的;如果是一个老男人情绪化,则会处在一种极度偏执的状态,大家都必须按照他头脑里设想的去做。

  这点很有意思。如果有情感,那还好。如果没有情感,一个安静的老男人胜过一个歇斯底里的老男人。

  因为,如果没有很深的情感链接,老男人只是歇斯底里地表达他的控制,这样是非常难受的。女性不同,如果她把她的能量灌注于整个家,就形成整个家的情感中心。而且我们通常有感觉,就算一个老太太老了之后非常“厉害”,仍然处在一个能沟通的状态,虽然沟通质量未必好,但仍然能传过去。如果一个老男人老了之后情绪化,那只有他的情绪存在的份儿,没有别人的情绪存在的份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