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科技 >> 正文

航天员太空驻留33天后顺利回家

  ·   2016-11-18  ·   来源:新民晚报
标签:神十一;航天员;科技
打印
纠错

  今天14时许,搭载航天员景海鹏、陈东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顺利着陆。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艘在冬季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景海鹏、陈东在太空驻留的时间达33天,这是中国航天员迄今在太空中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神舟十一号,早上好!这里是北京。”

  “神舟十一号收到。”

  今天清晨,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最后一次收到来自地球的问候。此时,他们已经离开了生活30天的天宫二号,回到神舟十一号,准备回家。33天的太空之旅,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在此期间的诸多实验与测试,都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次。

  两名航天员下午着陆后,将很快回到北京,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太空“打包”很费劲

  昨天中午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神舟十一号正式进入返回准备阶段。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航天员离开生活30天的天宫二号,就像普通人结束一次长途旅行一样,最麻烦的事情就是“打包”。

  景海鹏说,“我们离开之前要把天宫打扫得干干净净,该收的东西收走。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是比较危险的,为了保证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陈冬说,“在太空打包很费劲,人和绳子都是飘的,系上一边,另一边就飘起来。而打包不能马虎,包绑成什么样、放在哪个位置,带子是斜着打结还是顺着打结,都有明确要求。”

  航天员的行李十分特殊,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要带回来,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离轨前采集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进行分析。

  此外,由于天宫二号还要在轨道运行,就要在分离前设置成临行状态,这有点类似于长期离开一间房子之前要断水断电。总共大概有四五十项状态设置。

 

首次寒冬季节着陆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艘在冬季返回地面的载人飞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主着陆场区指挥部指挥长李权表示,这给搜救工作增加了难度。进入冬季以来,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气温逐渐降低,近日最低气温已低于0℃。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寒冬季节执行航天员搜救任务,同时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间也首次超过一个月,对快速搜救提出了更高要求。”主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介绍,返回舱着陆后,舱内温度会降低,搜救队员要在半小时内将航天员救援出来,以往在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这次也将转移到气温稍高的直升机上进行。航天员出舱后,工作人员将会为他们穿上特制防寒服,添置保暖型睡袋和盖毯。

  主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表示,这次搜救任务将利用无人机搜索,这在中国载人航天搜救任务中是首次。在以往空中分队的基础上,新增无人机,从高到低形成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直升机的多层次空中搜救力量,使得搜寻目标覆盖范围更广,搜寻成功概率更高。

 

太空日记表达不舍

  今天,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

  中国航天史上时间最长的太空之旅,景海鹏、陈冬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次。昨天,就在航天员准备告别天宫二号之前,陈冬又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历史上第一次天地同步展示中国功夫,陈冬与正在深圳进行试验的志愿者仝飞舟共同展示了“巡天太极”,这是由航天英雄杨利伟主抓的一项实验项目。

  在太空期间,景海鹏、陈冬第一次全程记录并发回“太空日记”,在新华社的网络阅读量累计已超过1亿人次。这也是历史上航天员首次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从太空发回报道。

  太空日记生动活泼,很接地气,比如记录第一次太空泡茶喝,“每个茶包两克,装在特制的包装袋中,注水后完成复水,然后通过加热器加热。每个茶包可以泡四五次,我和陈冬基本天天都要泡茶喝”;比如景海鹏记录自己在太空的50岁生日,“这次我在太空过50岁生日,还得到一个惊喜,准备了两个罐头装的奶酪蛋糕。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让我感到很温暖”;还有诸如南方的特色蔬菜贡菜第一次进入太空等等。

  最后一篇太空日记中,景海鹏和陈冬都表达了对太空的不舍,陈冬写道,“现在的心情有一点留恋和不舍,但也有高兴和兴奋。留恋和不舍主要是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天宫二号。在这里我们生活工作了30天,这里就像是我们在太空的家,所以还是有些不舍和留恋。高兴和兴奋是因为我们就要回到我们的‘大家’,回到我们的地球,回到我们的祖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