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8 · 来源: |
标签:行业资讯 | 打印
| 纠错 |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信用”不仅是连接用户与金融机构的桥梁,更是衡量金融服务温度的重要指标。然而现实中,信用的作用长期局限在“风险筛查”层面,未能真正释放其正向价值。省呗基于对这一结构性缺口的深刻洞察,行业首创“守信计划”,以“信用即财富”为设计理念,从市场信用价值重塑、用户核心痛点破解、守信权益全面落地三个维度,探索出一条消费金融信用转化的新路径。
一、市场信用价值分析:从“风控工具”到“资产变现”,省呗填补行业空白
当前消费金融领域在信用利用上存在明显“断档”,而“守信计划”的出现,正是针对这一断层的补位。
从市场现状来看,行业普遍陷入“单一化使用”的局限:大部分平台只将信用作为“贷款门槛”,达标即可获贷,但“信用表现优劣”与借款利率或用户权益的挂钩度极低。根据南都湾财社调查,大约三成信用优质用户未享受应有的利率优惠,他们的借贷成本与普通客户几乎一致。这种“只决定能不能借,却不决定借得划不划算”的模式,导致信用价值沉睡,不仅无法形成激励,也违背了普惠金融“让守信者得到更多实惠”的初衷。
从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层面持续推动“信用价值显性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0年)》明确提出“推动信用信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让守信主体享受更优惠的金融服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在《消费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引》中强调,“鼓励机构创新信用激励机制,将信用与定价、权益挂钩”。但现实中,行业大多仅停留在“单次利率减免”“临时优惠”的零散动作,没有形成体系化的长效机制。
省呗“守信计划”的行业首创性,正体现在打破这种零散化、单一化格局:通过自主研发的“三维信用评估模型”,首次实现信用的“动态量化+阶梯变现”——用户的每一次按时还款、合理借贷,都会转化为“信用成长值”,而这一成长值直接对应利率下调、返现奖励、权益升级等真实福利,大幅提升了信用的变现效率。
二、用户痛点直击:信用良好者的“隐形困扰”,被省呗逐一破解
在“守信计划”落地之前,信用表现优异的用户在借贷过程中,一直存在三大困扰。这些问题,也是省呗研发“守信计划”的关键出发点。
痛点1:“好信用换不来低利率”,公平性缺失很多平台仍采取“一刀切”定价模式,信用只要过线就定价一致。即便有的用户连续5年从未逾期、累计还款记录超过20次,其贷款利率与仅履约两次的新用户相差无几,导致守信者觉得“信用白维护了”。这种无差别定价方式,让不少优质用户失去动力。
痛点2:“信用价值不可见、无触感”,用户感知度低用户缺乏对信用实际效益的认知,常常不知道按时还款能获得什么激励,也不清楚信用提升之后能享受哪些权益。因此,不少人缺乏维护信用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偶尔逾期也没关系”的心态。
痛点3:“非恶意逾期后修复难”,缺乏容错机制部分用户因临时资金周转、忘记还款等非恶意原因出现逾期,后续想修复信用却无正规路径——要么等待漫长的“自动恢复周期”(通常1-2年),要么被平台直接划入“信用一般”梯队。结果就是“一次小差错,导致几年高成本”,修复意愿和机会均被削弱。
这些痛点的本质,在于行业缺少真正“以用户为核心”的信用激励逻辑。而省呗“守信计划”,正是围绕这些痛点逐项攻克,让信用重新被定义为一种可感知、可兑现的财富资产。
三、守信计划:三大核心机制,让守信者借钱“省到底”
“守信计划”以“让守信的用户借钱更省”为根本目标,通过“动态利率、结清返现、权益叠加”三大机制,将信用价值直接转化为实打实的节省。
机制1:信用越好,利率越低这是计划最核心的权益,首次实现了“信用水平”和“利率优惠”的实时挂钩,让用户感知到“守信用就能减少利息成本”。
机制2:按时还款结清返现,每一次守信都有回馈用户每一次按时结清还款,都会在守信计划期满后转化为现金返现,返现金额直接到账。通过这种正向反馈机制,用户更有动力形成“守信习惯”,从而进入“按时还款→获得返现→持续守信”的良性循环。
机制3:权益叠加赋能,省钱之外更省心除利率优惠和返现激励外,守信用户还能解锁专属权益包,例如更多金融便利、专属优惠等,从而进一步降低借贷综合成本。不仅帮用户省钱,还在体验层面做到“更安心、更轻松”。
可以说,省呗“守信计划”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信用激励机制,更在于彻底重塑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信用逻辑:由过去的“信用=风险防控工具”,转向“信用=用户权益与财富”。由单向的“平台筛选用户”,转变为“双向共赢”的新格局。
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的背景下,省呗“守信计划”无疑为行业树立了创新标杆,也为普惠金融如何真正“优待守信者”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信用不再是冷冰冰的分数,而是用户实实在在的财富。守信一次,就能得到一次回报;每一次借贷,都能更加划算。这正是省呗“让金融更温暖”的最好注解。
【推广】 |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