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省呗严守合规底线,科技驱动助力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

  ·   2025-08-14  ·   来源:
标签:行业资讯
打印
纠错

  在当今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省呗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力量,正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坚定的合规理念,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自 2015 年上线以来,省呗始终坚守 “让金融更温暖” 的使命,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合规先行,夯实发展根基

  合规是金融服务的生命线,省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合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省呗的母公司萨摩耶云科技集团,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与持牌金融机构开展深度技术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确保了省呗业务的合规性,更为其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资质认证方面,省呗成绩斐然。其已成功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等保三级),这一认证是对省呗在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高度认可,表明其达到了国家标准。同时,省呗还通过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 “客户端软件” 认证机构检测认证,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卓信大数据计划”。此外,省呗获得了 ISO27001(信息安全)、ISO27701(隐私信息管理)等国际认证,这些荣誉标志着省呗在资质合规管理方面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科技驱动,构建智能风控体系

  技术创新是省呗的核心竞争力。省呗自主研发的智能风控系统,犹如一张严密的安全网,覆盖了超亿级用户群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科技 + 金融” 双轮驱动模式,为产品的可信、可靠、可控、可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省呗的风控体系贯穿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在贷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建模等先进技术,对用户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进行精准评估。通过反欺诈模型,能够实时识别异常交易,有效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例如,省呗的设备指纹配对算法模型,通过多重生物特征与设备环境验证,精准识别用户身份真实性,大大降低了欺诈风险发生率。在贷中,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动态调整信贷策略,既提升了服务效率,又有效降低了风险。而在贷后,省呗部署了智能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异常交易,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近年来,省呗积极引入 AIGC 技术,对智能风控模型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了风险识别从 “人工规则驱动” 向 “自动化决策驱动” 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消保数字化响应速度,还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安全防护网。通过动态加密、数据脱敏等技术,省呗确保了用户隐私的安全,让用户在享受高效智能服务的同时,无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省呗已累计申请知识产权超 500 项,涵盖风控、数据安全等多个领域,其技术能力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证。这些专利技术不仅为省呗自身的业务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推动了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

  守护消费者权益,践行社会责任

  省呗始终将用户权益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多元化的举措,构建起了覆盖全流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省呗积极联合监管机构、高校等开展常态化的知识普及活动。在每年的 “3.15” 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中,省呗都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用户普及金融知识,提升用户的风险防范意识。针对年轻用户群体,省呗创新推出短视频、互动游戏等科普形式,以趣味化的内容吸引用户参与,让金融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面对金融消保工作长期性和复杂性的挑战,省呗积极推动金融消保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型。在 2025 年,省呗持续强化协作网络,深化与国家反诈中心、北京刑侦总队、深圳警方的动态联络机制,构建跨区域反诈信息共享平台,大大提升了风险预警能力。同时,省呗还联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基层社区党组织,形成了覆盖金融科技产业链的联防联控体系,有效提升了对黑灰产犯罪的预警精准度与响应效率。

  此外,省呗还积极参与金融诈骗防范研讨,分享反诈技术经验与实践成果,为行业反诈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呼吁建立跨机构反诈协作机制,推动数据共享与技术协同,省呗与行业内其他机构共同努力,打击金融诈骗犯罪,为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化金融环境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续写辉煌篇章

  十年风雨兼程,省呗在普惠金融赛道上稳健前行,以合规为盾、以科技为矛,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安全、便捷、温暖的金融服务。展望未来,省呗将继续秉承 “科技向善” 的理念,不断深化技术创新,拓展业务边界,提升服务质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省呗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续写普惠金融的辉煌篇章,为推动金融科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力量。

【推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