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演进为古文字研究带来了显著变革,大语言模型的问世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机遇与挑战,以探索出古文字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路径。
传统古文字研究中,甲骨、简帛等载体上的文字因缺乏标点、语义晦涩等问题,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也限制了其传播范围。当前,针对古汉语优化的大语言模型(如“AI太炎”)凭借其合理的模型架构与数据处理能力,在古文字相关任务中展现出实用价值。在文本处理方面,这类模型能够对无标点古籍进行精准句读,使《论语》《史记》等典籍的内容更易于辨识;同时,其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转换功能,有效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古籍的门槛。在语义解析层面,模型可对生僻字词进行释义,并识别文本中的典故系统,例如在解读《楚辞》时联系《诗经》的比兴传统,注释《汉书》时参照《史记》的相关记载,为研究者理解文本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文献分析与知识挖掘领域,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体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对跨朝代文献的对比分析,其能够梳理文化思想的演变脉络,如从《礼记》与《朱子语类》的文本比对中追溯儒家礼制的发展轨迹,从唐宋八大家文集的梳理中提炼古文运动的演进线索。对于文献中隐含的知识,模型可通过深度分析予以提取。在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模型能够助力古文字文献的数字化转化与检索系统构建,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字形演变、音义流转、文献出处及历史语境等信息关联整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为研究者提供高效的检索与分析工具。
然而,大语言模型在古文字研究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局限。其一,专业理解深度不足。古文字研究需结合历史语境进行综合考辨,而模型对这类深层次学术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时常出现误判,如将甲骨文中的“王”字误释为“士”,对《周易》卦辞的解读偏离学术尝试。这一现象源于训练数据中专业语料的匮乏,以及算法对语境细微差异的识别能力不足。其二,数据质量与分布问题突出。古文字数据本身具有稀缺性,且存在显著的分布不均衡特征,如商周甲骨文拓片相对丰富,而战国竹简完整篇章较少;儒家经典注本繁多,墨家文献则存世稀少。这种数据失衡直接影响模型的训练效果,导致其在不同领域的性能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其三,模型可解释性欠缺。大语言模型的决策过程具有“黑箱”特性,难以呈现推理逻辑,使得研究者对其输出结果的可靠性难以验证,这在强调实证精神的古文字研究中构成明显障碍。
在古文字教育与文化传播层面,大语言模型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借助基于模型开发的智能学习工具,古文字知识的传播路径得以拓展。如通过交互式学习APP,用户输入金文“礼”字即可了解其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说文解字》的释义及《仪礼》中的用例解析。在沉浸式教学场景构建中,模型与VR/AR技术的结合能够重现历史语境,如让学习者“置身”殷墟窖穴,观察虚拟卜官刻写的过程。在大众传播领域,我们可以用模型辅助创作古文字主题短视频,以通俗化解读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通过弹幕互动等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
大语言模型的引入不仅是古文字研究工具的革新,更推动着研究范式的转型。当前,技术领域与古文字学界的跨学科合作已初见端倪,研究者正探索如何使算法更精准地理解“六书”造字规律,通过专家标注数据提升模型的专业性能,这类实践正在形成新的学术协作模式。需要明确的是,古文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文明记忆与人文精神,技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为这份遗产的传承提供现代支撑,使古老文字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学术生命力与文化影响力。(文:张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