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净土精灵、有蹄类的上树高手——马麝

  ·   2025-07-30  ·   来源:
标签:行业资讯
打印
纠错

  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秘境中,生活着一种独特的有蹄类动物 —— 马麝。它能奔跑,能跳高,还能上树,不仅是自然界的 “跳高健将”,更是极少数能上树的有蹄类动物,被誉为 “净土精灵”。

  近期,拉萨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组,深入开展拉萨市全民参与红外相机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在拉萨市 8 县(区)精心布设的 214 台红外相机,记录下了马麝的珍贵画面 162 次。2024 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马麝在拉萨城关区和当雄县分布较少,而在堆龙德庆县、尼木县、林周县等地分布较多且均匀,点位占有率较高。这一发现,让我们对马麝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人们的印象里,有蹄类是在广袤无垠草原上奔腾的野马,悠哉悠哉采食树木高处嫩叶的长颈鹿,挥汗如雨翻动田地的劲牛,当然还有温顺可爱咩咩吃草的小羊。可是你能想到吗,有一种有蹄类,它强劲有力的蹄不仅仅是用来奔跑,还用来跳高,跳到树上,然后用它狭长的脚趾(称为“悬蹄”)握住树枝、稳稳地站立。它就是有蹄类中能上树的另类——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麝”

   

   

  【形态特征】:与其他麝类物种相比,马麝体型较大且壮实,头体长 80 - 90cm,体重 9 - 13kg,明显大于与其分布区部分重叠的近亲物种林麝(体重 6 - 9kg)。前肢短于后肢,因而体型显得臀高于肩,这是麝类物种的共有特征。最特别的是,其蹄狭长前端较尖,前后蹄的后趾(“悬蹄”)发达,能握住树枝实现上树动作。

  成体背部毛色为灰色至灰棕色,腹部颜色较浅,四肢下半部呈浅黄色或棕黄色,毛发干硬粗糙,冬毛更浓密色深。从喉部到胸部有两条污白色至污黄色纵纹,部分个体纵纹相连成宽浅色区域,但相比林麝,马麝的喉胸部条纹颜色更浅,野外不易观察。其颈部背面有漩涡状毛丛形成的 3 - 4 条横斑,是区别于林麝的关键特征;两耳大而长,耳郭内密布长毛,眼周具明显橙色眼环,成年雄性长有锋利的“獠牙”(延长的上犬齿)。

   

   

  【行为习性】: 

  马麝晨昏活动,白天休息,生性多疑,行动灵活敏捷,善跳跃,反刍,能借助强壮的后肢跳到树上,用悬蹄固定身体,取食高处枝叶。它性情孤独,喜独居生活,仅在交配期可见雌雄成对活动,成年个体有固定家域,雄性通过粪便和腺体分泌物标记领地,且家域面积大于雌性,常与多个雌性家域重叠。

  【食性与繁殖】: 

  马麝主要取食草、灌木叶子、苔藓和地衣,适应高海拔植物资源。交配期在冬季(11-12月),雌性来年晚春至初夏(4-6月)产仔,通常单胎。

  【地理分布】: 

  马麝在国内分布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至西南缘以及部分邻近山区的高海拔区域,如甘肃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和西藏东部,以贺兰山为其分布北界。其分布区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并部分延伸至周边的不丹、印度、尼泊尔。

   

  图1 马麝分别情况图

  【生境偏好】: 马麝亦称高山麝,通常生活在海拔2000-5000m高山生境中,包括高山草甸、草地、灌丛和杜鹃林、高山栎林与针叶林的林缘。在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部分区域,马麝与林麝在高海拔的林线附近重叠分布,通常马麝的活动区域海拔比林麝更高。

  【生存现状】: 成年雄性马麝可分泌麝香,被广泛用于传统中医药和香水生产,使得马麝和其他麝类物种均面临严重的偷猎压力。过去半个世纪中,马麝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其栖息地内,马麝被多种食肉动物捕食,包括豹、狼、赤狐、豺、猞猁等。

  【保护现状】: 马麝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分布区内的传统藏族文化区,因当地居民基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保护,部分种群仍较为稳定,局域密度较高。

  保护马麝需全民共同努力,包括加强反偷猎执法、栖息地修复、公众教育,以及依托传统文化中的保护意识,构建多维度保护体系。这一高原精灵的存续,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更是青藏高原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让我们携手守护它们的栖息地,让这份“净土灵动”永驻青藏高原!

   

【推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