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实现了哪些新突破?

刘佳琦  ·   2025-10-31  ·   来源:中国网
标签:中国;东盟自贸区;财经
打印
纠错

  10月28日,在李强总理和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等东盟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东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

  从议定书内容来看,双方在经贸合作领域、制度型开放水平、区域经济韧性等多个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

 

  从贸易畅通到规则共建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打造更加互利、全面、包容的合作环境,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传统领域深化为规则、标准、制度的互联互通。2010年的1.0版通过互降关税打通货物流通渠道,奠定贸易自由化基础;2015年的2.0版通过优化海关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准入,进一步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如今3.0版加强标准和规制领域互融互通,作出了中国和东盟各自自贸实践的最高水平承诺,为区域产业融合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拓展合作框架。3.0版提升了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标准和技术法规等领域的标准对接水平与合作兼容性,也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机制。

  二是延伸贸易链条。3.0版在“边境上”开放畅通的基础上,加强“边境后”的规则对接,聚焦于在数字、绿色、供应链等新兴领域建立机制化安排,首次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

  三是强化供应链韧性。3.0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品与服务跨境流通,通过多式联运、口岸建设突破物流和交通瓶颈,提高区域供应链资源配置效率及风险预警能力,将供应链互联互通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从共享超大规模市场到共育新增长极 

  在全球经济逆风、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共同构建逾20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共享合作成果。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基于双边贸易额高位运行、持续攀升的发展势头,3.0版议定书瞄准“数字化发展”“碳中和转型”等全球性改革机遇,为双方经贸发展创造新的增长引擎。

  一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强数字系统兼容互认与联合监管,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绿色经济领域,共同确立优先合作领域与相关标准。政策支持下,多种新业态蓬勃兴起,跨境电商与海外仓库协同链接,通过订单驱动激发外贸与消费新活力;“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以能源转型为绿色产业扩展市场空间。

  二是盘活共同资源。3.0版升级议定书挖掘中国与东盟资源禀赋,推动实现价值转化。双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企业把握新兴领域发展风口,融入国际贸易。与此同时,覆盖全领域的技术合作框架能够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升能力建设,促进区域包容性发展。

  三是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中国与东盟逐渐形成高度互补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在自贸区带动下,东盟将持续承接来自中国的优势技术和产业模式,双方携手推动区域产业链深度重组,以更多高附加值产业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0版升级议定书的深远意义不仅体现于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更在于夯实中国与东盟战略互信、命运与共的政治根基。

  双方领导人高度评价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对此寄予厚望。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发表于马来西亚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东盟合作在区域合作中最务实、最富有成果;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认为,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将开启东盟和中国合作新篇章,大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东盟秘书长高金洪预计,2025年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将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双边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战略目标落地见效。今年9月,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2025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顺利举办,常态化合作机制助力双方高层共谋发展,促进各领域企业互通有无,掀起签约合作新高峰。

  民心相通是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依靠双方人民、惠及双方人民。东盟各国相继步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切实成果带动沿线投资和消费需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互免签证、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拉紧人文交流纽带。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体现了双方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庄严承诺,伴随自贸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将用更紧密的合作、更丰硕的成果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大信心和持久动力。(作者单位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