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双节假期国内出游人数8.26亿人次 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

  ·   2023-10-13  ·   来源:中国日报网
标签:推广
打印
纠错

  中秋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火热,消费需求旺盛,多地旅游收入再创新高。文旅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国内出游人数达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旅游行业复苏加快,势头强劲,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集中释放,旅游业发展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

 

  长线游占比提升

  中秋、国庆假期合并,面对八天长假,不少游客提前预订行程,跨省游、长途游占比显著提升。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旅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国内游客出游半径189.5公里,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6%;广东、山东、江苏、四川、河南等接待游客人数相对领先,天津、北京、上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外地游客占比较高。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携程旅行获悉,中秋国庆假期,跨省游订单占比达51%,同比增长2倍多;3天以上的团占跟团游总量一半,同比增长超4倍;长途游订单占比39%,同比增长超2倍。新疆、云南等距离较远的边疆地区,成为游客出游的热点区域,边疆地区跟团游订单同比增长近2倍。

  热门景区的游客数量也在中秋国庆假期刷新了历史纪录。截至9月30日,安徽省黄山风景区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量超350万人,创历史新高。

  10月1日当天,更是有超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10月7日,北京市政府对外透露,中秋国庆假期北京市接待游客1187.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48.9%,比2019年增长12.9%;旅游总收入155.7亿元,同比增长108.2%,比2019年增长21.9%。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2023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后相连,形成了调休后的8天超长假期,加上杭州亚运会和政策效应的叠加影响,形成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热度最高的假日旅游市场。

 

  出境游市场火热

  湖南的杨女士趁着这次中秋国庆假期,和家人朋友前往英国旅游。“过去三年因为疫情,大家都没出来过。这次假期比较长,趁着这次假期和家人一块到英国游玩。我们还提前出来了,想错峰出游,但是人还是很多。”杨女士说。

  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家人朋友在长假前从广州出发前往伦敦。“飞机都满员了,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人。我们到伦敦后,出关也大部分是中国人,有游客,也有到英国读书的学生。我们排队出关排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一路从伦敦北上,中途停留了好几个城市,在每个城市的酒店都碰到同是来旅游的中国人。”杨女士说。

  此前文旅部已先后公布三批恢复出境游团队游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公民出境团队游目的地已达138个。业内人士曾预测,旅游规划、签证办理等需要一定时间周期,而中秋国庆假期恰好是出境游市场的爆发点。

  实际情况正如预期,携程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8倍。众信旅游相关负责人表示,整个欧洲市场在中秋国庆假期表现非常亮眼,中东市场活跃度也非常高。

  业内人士表示,利好政策将进一步加快国内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内旅游加快复苏,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之后,随着国际航班恢复和签证政策优化,中国游客消费热情将向出境游延伸,中国也将吸引越来越多国际游客来华。

 

  机构看好文旅市场

  受益于旅游市场的持续强势复苏,旅游市场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今年上半年,天目湖、宋城演艺、黄山旅游、九华旅游、西藏旅游等多家文旅上市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

  面对中秋国庆假期,相关上市公司更是提前布局。张家界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中秋国庆假期针对性拓展市场,开展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周边500公里城市的促销,持续深入巩固韩国、越南相对成熟的境外市场,并针对杭州亚运会积极对接杭州相关旅行社,招徕会后的运动员出游。

  伴随中秋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爆发,不少机构纷纷表示看好文旅市场。民生证券表示,“十一”长假期间,国内游的火爆程度、预订量的激增、跨省游订单占比的提升,均反映旺盛旅游需求,旅游行业景气度持续拔高。出境游方面,第三批出境团队游开放后首个假期,供需双端激活,需求端较为旺盛,全年出境游表现有望向好。

  戴斌认为,多重、多维、连续性数据表明,旅游经济已经不可逆转地从萧条走向复苏,有理由对全年旅游经济持积极乐观的预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