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不与中国合作,美国经济刺激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北京周报》评论员 兰辛珍  ·   2020-03-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美关系;美国经济;财经
打印
纠错

  3月15日,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100个基点至0-0.25%,美国零利率时代再次到来。美联储同时还宣布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

  3月2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支持市场平稳运行,不设额度上限。这相当于是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 

  3月25日凌晨,白宫和参议院达成一项规模达2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协议。 

  ......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十天时间里,美国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让市场动容的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力度超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经济刺激政策。2008年美联储出台了量化宽松政策,并第一次实施零利率。

  这次政策的效果有多大?从目前美国股市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在此之前的几天时间里,美股连续出现了几次熔断,是有史以来熔断次数最多最集中出现的几天,悲情弥漫市场。但政策公布后,股市企稳,并出现了一定的反弹。 

  然而从当前美国市场的表现看,与经济刺激政策力度相比,其反应似乎要谨慎和缓慢许多,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和2008年刺激政策出台时一样的持续性热度。实际上,从现实的角度看,如果美国不与中国合作,这些经济刺激政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力度,最终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首先,美国现阶段市场低迷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并不是因为金融或者经济发生了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球大流行,美国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感染人数集聚上升,受防控疫情的影响,美国股市大跌,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出现低迷。美国经济的这种负面反应,与所有受疫情影响国家是一样的,而这种经济负面情况会随着疫情防控的好转而好转。 

  中国是最先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也是最先控制住了疫情的国家,中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而且中国政府也将这种经验与国际社会共享,并帮助国际社会共同抗疫,除提供医疗物资外,并向一些疫情严重的国家派遣了医疗队。 

  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在抗疫方面采取与积累了经验的中国合作的做法,而是将政治考量放在了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发生背景下双方关系的第一位。但新冠病毒是不讲政治的,如果美国的疫情控制不住,再多的经济刺激政策都不会管用。 

  与中国合作,尽快抑制住疫情蔓延,这才是美国政府最正确的做法,也是经济刺激政策发挥最大力度的基础。 

  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历史表明,中美合作,政策效果会极大的凸显出来,真正体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最困难的时刻,中国一直以负责任的态度,与美方同舟共济,共渡难关。2009年中美首次开启了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通过G20峰会、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多边渠道,进行密切沟通与合作,促进两国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恢复。正是双方的合作,促进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好转。美国经济增速由2009年的-2.0%跃升到2010年的3.8%,并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态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预测会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场经济危机一样持续几年大萧条,以至于2010年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公布后,多数人表示没想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美经济合作的功劳。

  当前美国经济形势与2008年2009年相比,要健康的多。去年底美国GDP总量依然高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体量十分庞大,而且去年美国GDP增速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也保持了最高。但美国经济在新冠病毒冲击下,还是呈现出了疲态甚至是停滞。

  而此时,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有序复工复产过程中,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正在逐步修复中,这对于依然还受疫情影响的美国经济而言,如果双方能够加强合作,也一定能够再现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势。中美合作,一直也是中国政府所维护的。

  最近几天美国一些企业、财团以及民间人士,都在呼吁特朗普政府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呼吁双方加强合作,应对疫情以及疫情造成的冲击。这体现了美国社会理智的声音,而美国政府也应该认真的倾听一下这些声音,认真的思考一下,在当前背景下,与中国合作以及不与中国合作,哪一种会让美国经济更快的回归正轨,哪一种会让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发挥最大效果?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