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兰辛珍 · 2016-12-1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国;供给侧改革;财经 | 打印
| 纠错 |
从11月末开始,中国中央政府派多路考核组,抽查验收各地今年钢、煤去产能任务完成情况。从目前情况来看,钢、煤产能大省山西、山东、河南等已经提前完成年内去产能既定目标。这表明,中国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成效。
一段时间以来,产能过剩、工业企业高资产负债率和高成本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担忧中国经济的主要理由。其实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中央政府十分清楚,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部署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了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这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深重的意义,即供给侧改革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
为了落实五大任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批强制性政策文件,其中包括出台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3至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压减粗钢1-1.5亿吨;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年减税额5000亿元以上;出台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降低杠杆率等。
这些强制性文件的有力落实,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成效,让外界对中国经济的担心多少放松了一些。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健康走势及发展耐力均让人欣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去产能看,今年煤炭和钢铁去产能的目标分别是2.5亿吨、4500万吨,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从去库存看,八月末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从降成本看,企业成本和资产负债率都出现下降。从补短板看,环境保护、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增长速度都比较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工业产品的价格上涨,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近期,煤炭、钢铁、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由于工业利润的好转,企业预期也在好转,制造业PMI指数近两个月都是50.4%。预期明显好转,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这一现象也表明,中国政府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大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面临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商品有效供给满足不了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一方面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适合消费升级的一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跟不上。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淘汰僵尸企业,把一些优质的资源转移到适合消费升级的产业部门上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然而,在人们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欣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另一种情况必须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有些被淘汰了落后产能的企业,以及被关停的企业,有复产的冲动;有些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地方利益的考虑,对五大任务中影响地方利益的政策执行落实不够等等。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在面临从“量”变为“质”的大变革时期,如何从过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转变为如何最大限度、最有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不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是要靠政府和社会的扶持,靠供给侧改革的引导。
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效果的情况下,最容易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松懈,这会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带来隐忧。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应密切注意政策的落实情况,一定不能因为眼前市场环境出现好转,而放松对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战略性、长期性的改革。2017年,按照既定的方向和路径,坚定不移地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坚持的方向。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