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北京“三农”成就突出

实习记者 陶韬  ·   2016-02-0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十二五;农产品;财经
打印
纠错

  21日,回顾十二五——北京三农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海平、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马英丽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三农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种养业主导产品的标准化覆盖率超过90%,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覆盖率达到40%。马丽英说:“现阶段,30%的蔬菜和猪肉,近60%的鸡蛋、牛奶、肉鸡都由北京自已提供,而且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充分的保证。” 

 

  农业转型升级 

  马丽英说,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农业提质增效、瘦身健体、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十一五末,北京市耕地面积为300万亩左右,根据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目标和资源承载能力,现阶段,北京市两田一园250万亩生产空间(65万亩菜田、85万亩粮田、100万亩果园)已基本明确并将在今后具体落实。 

  农业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十二五期间,北京建成40个生态标准园,持续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提高其利用率,化学农药使用总量降幅达17%,化肥利用率提高到27.1%;全市农药利用效率提高到39%。北京成为国家第一个完成十二五农业水污染物减排任务的省市。2015年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焚烧零火点。在农业节水方面,北京市2015年累计减少农业用水量达446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北京乡村休闲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北京1301个农业观光园和8863个乡村旅游接待户接待游客4043万人次、总收入39.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1.5%56.2%。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北京市从2014年开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第一批近500个村庄通过评估验收,其中80%的农户都使用清洁能源。2015年北京市又启动了500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此外,北京市森林覆盖率五年来由37%提高到41.6%,林木绿化率由53%提高到了59%。  

  此外,十二五期间,北京农业科技成果也极为瞩目,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48.9亿。北京市研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主导完成了世界首张西瓜序列图谱,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京葫36西葫芦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京红、京粉和农大节粮型蛋鸡配套系世界销量第一。 

 

  农村扶贫显成效 

  2015年北京市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69元,五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李海平表示,针对农村扶贫,“十二五期间,北京通过加大政策统筹和资金投入等措施帮助低收入农民增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94元,年均增长14%,增速连续5年快于农民平均水平 

  北京除了对全市23.33万户、58.03万人、645个低收入村开展综合帮扶,还进行了“小水滴管”式的精准帮扶,市级安排9189万元专项资金扶持164个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帮助83.7%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其中二三产业就业率达到53.3%;市级安排9000万元,在大兴区、密云区试点探索了以异地购置物业取得长期稳定收益支持低收入村发展的长效帮扶机制,两区配套资金1.5亿元,初见效益。据统计,20112015年,北京市20%相对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1%,增幅比全市农民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 

  马丽英总结道,“十二五”时期,农业体量小了,但质量在提升,效益在增加,对城市的农产品供应保障、生态保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都在提升。“下一步,北京市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确保优质优价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服务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