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应与本国经济国际化同步

本刊评论员 兰辛珍  ·   2015-06-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贸易;时事
打印
纠错

  人民币国际化近期又成了国内外热议的话题。6月下旬召开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就人民币加入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承诺在即将开始的SDR审查中,继续就此加深沟通。此前,七国集团财长也已达成一致,愿意将人民币纳入IMF货币篮子,但前提是必须事先完成技术性审查。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一直追求的目标,加入SDR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来说,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中国不会为加入SDR而做迎合之举,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是安全的,其风险必须是可控的。

  如何做到安全、可控?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中国经济的国家化水平同步。

  货币国际化与经济国际化水平同步,这是任何经济体都必须遵守的规律。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后,最大的特征是它的可自由兑换性。在经济国际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就会隐含极大风险,一旦有机构做空货币,当事国是无法动用足够的国际货币进行阻击的,这对该国经济将是致命的打击。中国之所以迟迟未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正是出于对此的担心。而假如一国经济国际化水平很高,它就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应对这类危机。

  一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主要体现在该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与国际货币流动体系的联系最为紧密。这三者的总额占该国GDP比重越高,该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也越高,该国货币与国际货币流动体系的联系就越紧密。反之亦然。但如果是那样的话,该国货币是无法成为国际货币的。

  就中国而言,2014年中国国际贸易总值达26.43万亿元人民币(约4.2万亿美元),这一数据远超法国当年的GDP。中国国际贸易遍布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均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去年全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7,363.7亿元人民币(约1,200亿美元),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320亿元人民币(约1,000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约为63万亿人民币(约10万亿美元)。

  从以上数字可以计算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约为43%。这与美国、欧盟、日本等愈90%的国际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报告,截至2015年5月,已有1,081家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作为与中国交易往来的支付货币,约占这些机构与中国之间货币支付量的35%,而两年前这个比例约为29%。5月份,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保持在第五位,市场占有率则升至2.18%,

  该协会的报告还显示,使用人民币的金融机构数量,较两年前增加了22%,其中亚太地区金融机构由两年前的33%提高至37%,同期,美国金融机构则由10%提高至37%,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采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演进的一个重要指标。鉴于这些增长指标,也许会有更多金融机构有兴趣加入中国拟于年底前推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依据该报告透露出的信息,人民币已经具备了国际货币的实际功能,离国际货币就差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一项了。但由于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限制,实现这一目标恐怕还有待时日。

  我认为,人们不应把人民币的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应把它作为中国实体经济强大,经济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副产品来看待。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由大变强,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对外投资数量的大幅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使用量会大幅增加,这会倒逼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更深更广的金融改革。在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以及金融改革确保金融、经济稳定的新形势下,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性,使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