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德为“双核”动力,推进欧元区国家走出困境
如果说今年2月默克尔的来访是“信心之旅”,那么,时隔半年后的再次到访则旨在“广开财源”和“另辟蹊径”,为促进德国经济复苏和拯救欧元区危机寻求务实的新举措。
作为欧盟和欧元区的创始国,联邦德国的命运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始终息息相关。从1951年携手共建欧洲煤钢共同体到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诞生,在促进欧洲和平一体化进程中,德法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伊始,对于这个深陷分裂的国家来说,通过“西倾”和促进欧共体发展来重新融入和赢得西方社会的认同,乃为生存之道。为此,无论是开国总理阿登纳,还是六十年代末上台的社民党勃兰特及其后任施密特和科尔等,均大力促进欧共体的发展。勃兰特引进的“新东方政策”促进了两德的和平共处,并最终促使东欧阵营的瓦解和德国的统一。施密特则积极倡导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引进共同货币。被誉为“统一之父”的科尔于1991年促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从而使欧共体开始向经济联盟过渡。1998年施罗德上台后,面对德国作为“经济巨人”和“政治侏儒”的窘境,提出了以德国利益为重的新欧洲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时致力于欧盟内部权力机制的改革。2005年默尔克上台后,继续秉承历届联邦政府的欧洲政策,并没有从现实主义出发,随着国家统一和实力的增长单边追求昔日的“德意志特殊之路”,而是积极推动和捍卫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并将欧洲政策与外交政策加以区分,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面对持续三年之久的欧债危机,默克尔一方面始终不同意将希腊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巨大的“外围国家”从欧元区推出去。在她看来,如此将意味欧元区的失败和欧洲一体化模式的破产,拯救希腊和欧元便意味着拯救德国和欧盟。另一方面,默克尔始终坚持“强硬”、“独断”的紧缩政策,认为危机中蕴藏着新生机。法国大选后,从“默克齐”时代转向“默朗德”时代,德国携手法英和欧盟在今年6月28日新一轮欧盟峰会上达成三项协议,其中包括推出价值1200亿欧元的“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计划、赋予欧元区救助工具在特定条件下向成员国银行直接注资的权力,以及允许救助工具直接购买成员国国债。迄今为止,德国已先后为救助欧债危机两次注入大量资金。今年9月12日,德国宪法法院将对欧洲财政契约是否符合德国基本法作出判决,从而决定按原计划拟取代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欧洲永久救助基金的命运。虽然默克尔迄今对于欧元区的拯救计划先后在联邦议会获得通过,但进一步的支援必将困难重重。无论是社民党还是联盟党内部以及自民党,均有要求停止继续“往沙漠里注水”的呼声。社民党更是要求默克尔彻底改变欧债危机战略,呼吁欧元区各国将国家财政预算权让渡欧盟,在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前提下共同承担债务,并由此为欧元区核心17国政治联盟铺平道路。
在此背景下,默克尔开始了就任总理以来的第六次访华,依然压力重重、任务艰巨。默克尔一方面再次游说中方增强对于欧元区的信心,希望拥有大量外汇储蓄的中国能加大对包括德国在内的欧元区国家的投资和国债的购买,并积极支持开展双边金融政策对话,支持两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和欧元。另一方面,中德两国总理还就建设性地促进中欧贸易未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广泛商议,倡导通过不同层次的对话协商来解决现有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贸易摩擦,避免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而最终致使中欧贸易受损,从而为处理中国企业和产品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力寻求积极的沟通协调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聚同化异”携手并进
今年是中国政府换届之年,明年9月德国也将迎来第18届大选。此次默克尔访华不仅与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进行了会晤,还在短暂的首访故宫之后,在温总理陪同下乘坐高铁前往温的故乡、已有300多家德国企业进驻的重要港口城市天津访问,并见证了位于当地的德法英等联合创建的空客公司总装厂第100架飞机的完工。
自1973年加入联合国以来,联邦德国虽然多年争取入常未果,但作为联合国的第三大会费交纳国和重要东道国之一,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目前,在波恩、柏林、汉堡和法兰克福等德国城市,共有23个联合国组织的中央或分支机构,其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国际海事法庭、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等。2011年,德国再次成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并于今年9月1日起再度出任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国轮值主席国,德国拟在此期间为解决叙利亚问题、改善全球儿童贫困状况、气候问题,以及提升阿拉伯联盟的作用等方面积极努力。为此,此次中德政府磋商就和平解决叙利亚等国际事务以及加强中德法制国家对话和人权对话,也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围绕默克尔此次访华,在德国国内不可避免地有些不和谐之音。德国的民主社会和不同党派政治家与民众的“不随众心理”促使不同看法通过多种途径公诸于众,从而也促进政府决策者有可能“博彩各家之长”。正如默克尔8月30日晚在德国大使馆招待会上所说,随着全球化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促进中德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德文化人和媒体人在未来无疑将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在举办2008-2010年“德中同行”和2011年“中国文化年”的同时,两国先后开启了“中德媒体使者”交流项目并建立了中德媒体论坛,并于2009/10年在德国举行“中德科教年”,以培养科学家的全球责任意识和媒体人的跨文化视角与敏锐感。此次中德政府磋商,又决定在2013/14年联合举办“中德语言年”,以加强两国民众对于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交流工具的认识与重视。
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在实行文化教育自治的联邦德国,首都柏林和各州政府携手高校和民间机构积极开展一系列庆典活动。同时,北威州科隆也将于9月组织北京-科隆友好城市缔结25周年系列活动。在中德两国日渐崛起的今天,如何在政府层面广泛建立对话和合作机制以及深化国内改革的同时,更为广泛有效地开展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排解双方民众对于两国崛起和因历史、文化与体制因素而造成的差异性的认识,聚同化异,为未来的40年中德友好合作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仍任重而道远。(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