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制造业重地,上海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量不言而喻。在国际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今天,上海能够保持金融健康,经济稳定,对于全国的经济复苏将起着稳定军心的作用。
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经济组委员的驻地北京铁道大厦,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其监管下的上海银行系统和信贷资金正是目前我国力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资金之一。
《北京周报》: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9年要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增长8%的目标,并强调要继续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您有何体会?
阎庆民:报告中提出的“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是符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局势的,只有在危机中不断地改善增长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才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这次经济放缓使我们认识到了许多过去被忽视的结构性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由高速增长转变到健康增长的良好时机。
《北京周报》:今年年初,上海提出了全年经济增长9%的目标。但是我们注意到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1月份工业和外贸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那么您对今年实现9%的目标有没有信心?
阎庆民:我本人对实现这个目标非常有信心。尽管欧美市场衰退对上海的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我们拥有两大优势:一是上海拥有非常稳固的制造业基础。上海的制造业产值占到了GDP的48%,其多年打下的根基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困难而动摇。二是上海的金融体系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下仍保持了相对健康稳定,对工业企业和各项工程项目能实现资金保障。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考虑合理运用其他调节手段,比如提高出口退税率,运用财税杠杆和其他一些金融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全国经济在政府的调控措施下逐渐走出低谷,上海也会更加增添活力。
《北京周报》:国家鼓励商业银行放贷,刺激经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但是人们依然担心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大,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平衡?
阎庆民:我认为商业银行对地方扩大内需的项目加大信贷投放的风险并不高。面对基础设施这样有政府支持的项目,银行有放贷的动力,同时又不会有大的风险,可以放心放贷,而且会对投资和相关产业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当然商业银行自身和监管部门也要密切注意外部经济形势、贸易和金融局势的变化情况,加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北京周报》:不久前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您认为上海从中能受益多少?
阎庆民:这些产业振兴规划将令上海受益良多,尤其是钢铁、石化、汽车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振兴计划对上海的工业发展更是有着长远的意义,上海宝钢、金山石化、上汽等一批本市的龙头企业将会受益其中。规划也鼓励产业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这也为我们的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竞争对手,提高产业集中度提供了契机。同时我们也在鼓励企业积极走出上海,将发展版图扩大到全国各地,比如宝钢就将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
《北京周报》:上海2010年世博会即将来临,大会的准备工作是否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影响?
阎庆民:目前世博会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没有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放慢。真正的影响在于组织者会比较担心一些西方参展国由于本国经济条件恶化,可能会将参展规模缩小、时间缩短。但无论如何,我们主办方会尽量给予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