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西藏自治区藏族女代表格桑卓嘎,是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塔玛村的党支部书记。在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尽管格桑卓嘎表示自己的汉语不好,但当谈起村里的村民以及自己的家庭时,她还是讲的头头是道。
格桑卓嘎告诉记者,塔玛村位于拉萨郊区,村里已经开通了公路。近年来,塔玛村充分利用自己靠近城区的优势,服务城市、搞多种经营。村民们有的种田务农,有的搞养殖,还有的搞运输,并先后兴办了农家乐、超市、旅馆、花卉市场、沙石场等村办企业。目前,她们村里的村民人均纯收入是6700多元,比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高出近两千元。
她说,以前,有的村民一家4口人,挤在狭小的旧房子里生活,一出门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满街,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如今,村里为村民建起了公寓式楼房,宽敞的小区楼房使村民们非常满意。村民看病也可以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孩子上中小学免交学费。
作为农奴的后代,格桑卓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做了村干部也依然种田务农,“村干部是基层干部,不是一般的国家公务员,我是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格桑卓玛这样告诉记者。
格桑卓嘎的爱人是园林局的职工,已经退休五年了。她还有三个儿子,谈起自己的儿子,格桑卓嘎相当自豪,“他们一个在西藏大学,一个在中南民族大学,还有一个已经在青藏铁路工作。”
据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介绍,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0年来,全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治区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1959年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亿元左右,而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95亿元,增长了225倍,按可比价格来算,增长了65倍。2008年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同比增长13.9%,农牧民纯收入多年来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此外,自治区重点投入的安居工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自治区将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中21.98万户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