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中国心脏”的北京天安门,望一眼城楼,人们都会看到毛泽东。那是他的画像。有画家负责其每年的更新,就是他逝世至今这30年来,依然不变地用传统的方式画着同一个人的同一个瞬间。而如今他注视下的中国,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政权而建立独立自主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人,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时至今日,总是希望改变历史的他,其影响力对中国和世界都是深远的。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关注。这首先是因为他的特殊地位,在宪法和党章里都记载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其次,就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来说,毛泽东功过俱存,既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又犯有严重的错误,特别是他晚年没有能够克服中国文化中“家长制”和集权传统的强大影响,助长了个人崇拜与集权传统的恶性循环。
巨变中的中国和经历此过程的人们,对毛泽东和“毛的时代”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并努力透过历史局限性,而不是站在主观想象的立场上。他们越来越清楚,毛泽东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失误与过错,而且有的过错还将接受历史的批判。
不过,总体评价,人们都会承认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没人怀疑或者反对把他和世界其他重要人物一同载入20世纪的世界史册。不少人也愿意接受邓小平的看法:一是1980年8月,他对意大利著名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说,毛泽东“功大于过”;二是“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在黑夜里摸索更长的时间”。
对更多老百姓而言,毛泽东的奉献主张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比如“人民万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
虽然毛泽东逝世30年后的今天,阶级斗争意识趋于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共处和和谐发展的主题。但是,当今社会也出现了在毛泽东时代看不到的社会矛盾--社会分化加速,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现象日益突出,在加速企业改制、推进经济转轨阶段,改革初期蒙受利益的工人大量下岗,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众医疗和教育费用激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严重,干部腐败现象久禁不绝,等等。在改革的阵痛中,人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毛泽东热”。伴随其中的一个现象是,不分年龄、性别、阶层、地位乃至国籍的人们,以互联网等毛时代未有过的形式,纪念伟人,畅所欲言。
必须指出,今天的“毛泽东热”和过去盲目的“个人崇拜”并不是一回事,表面上是对他本人的眷恋,实质上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对社会良好秩序、人际良好关系的热切呼唤,它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形式出现,具有广泛的、多层次的群众基础。即使进入21世纪,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深深地被毛泽东和他的思想影响着,仍然需要“毛泽东思想”的宝贵遗产滋养。于是,人们想通过与毛泽东的“对话”,寻求更多的答案,由此也反映出自己对于国家发展与未来趋向的关怀和诉求。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不会被历史遗忘,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不会被改变。他的个人魅力永远是历史学家和大家的话题,其思想体系也将永远是一个历史研究课题。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