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从未看过京剧的年轻人因《悲惨世界》的音乐剧和小说而第一次走进戏院。“我没想到京剧还挺好看、挺好听,而且居然也很忠实于原著,再现和强化了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雨果创作这部长篇的基本理念与思想涵义,让人坚信“生命中多给予就有了希望,人世间有善良就有了阳光。”28岁的北京外企白领陈净很是感慨,她会哼不少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唱段与音乐。
“我们要考虑到京剧题材能否让更多青年观众以及那些新知识分子群体接受。”本剧编剧、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副主任郝荫柏表示,“我们的初衷得到了认可,尤其是那些并不熟悉戏曲艺术的青年学生在接受故事的同时也了解或重新认识了戏曲。”
此前,本剧负责市场推广的中国戏曲学院文化交流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刘红磊甚至表示,哪怕是送票也要送给那些对戏曲并不感兴趣的人。”他介绍说,这一次市场推广没有将主要目光面对老戏迷,而是要争取新观众,“我们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新观众很热情,但这种热情不是老戏迷的那种‘雷动’,而是品味故事的那种认真与感动,他们入戏了,被吸引住了。”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第2年才出生的白文,小时候接触的都是被称作“样板戏” 的诸如表现解放军剿匪、码头工人打击“阶级敌人”的“革命现代京剧”,对戏曲不演古装很是习惯,更因现代戏的“好听”而爱好上了京剧,后来又去剧场看过传统戏,很快就迷恋得不得了。“京剧《悲惨世界》以东方人的方式表达西方人的情感,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却都源自中国戏曲多样的表现形式,很好地完成甚至丰富了人物的塑造,我很喜欢!”
当然,与溢美之词一样,激烈争议与尖锐指责也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一《悲惨世界》。该剧从选材到改编剧本,历时2年,20多次易稿,于2005年年底首演于中国戏曲学院建校55周年校庆,之后一直在不停地打磨。
更进一步说,《悲惨世界》引发了中国京剧界大量有关“如何完成戏曲创作继承与创新问题”的大讨论,特别是京剧创新究竟要走向何方的话题,在业内、学术界和戏迷中间,该剧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对目前束缚戏曲改革创新的一些难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实验与探索,包括题材选择、舞台设计的虚实处理和表演“程式性”的更合理运用,等等。
“改编西方经典可以拓宽京剧题材领域,这对中国戏曲的传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郝荫柏认为。以前,对于外国著作的改编,拥有300多剧种的戏曲绝大多数都进行的是“中国化”处理,例如把角色“变”成某个朝代的中国人。“而《悲惨世界》的故事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这样的路,因为其背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这样一种主体思想是不能用‘中国化’来表达的,否则就完全失真了,作品肯定会显得不伦不类。”他坦言,《悲惨世界》音乐剧对其触动很大,迸发了创作灵感。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