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形象“中国化”
特别契合中国社会心理的观世音菩萨也不断激发着中国人的灵感而使之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向往不断重塑着他的形象,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观念与思想方法,拓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和成就,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寄托了他们的美好理想与理念。
毫无疑问,观世音菩萨的“变身”本领也“方便”了中国人的创造。为了完成自己的誓愿,观世音用尽了各种方法,视各地情况、“机缘”之不同而变身,分别在不同的种族,以不同的身份和形态出现。他会化作笑容可掬的老妈妈,也可能是“邻家”小妹妹。有专家仅在尼泊尔境内统计,观世音化成的各种形象超过108种,在中国显然更多。从自古以来的形象图画和菩萨造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观世音像或英武伟岸,蓄有胡须;或清秀高雅,留有发髻;或笑容可掬;甚至也有以“穷凶极恶”的面目出现,但这是因向来慈眉善目的观世音相不足以令某些凶徒敬畏的原故。不少中国人更是对“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耳熟能详的,这“千手”是为了满足众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一切无尽的祈求,“千眼”则是为了寻声救苦而化。
也在4月12日上普陀山的四川居士韩玉笑着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常常有人称“观音娘娘”,因而搞不明白这位菩萨“到底是男还是女”,并不时为此而与大自己两岁的哥哥争个“脸红脖子粗”。
其实,据学者们考证,观世音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神通广大的孪生小马驹。在印度的传说中,观世音与大势智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三者合称为“西方三圣”。而观世音最初被传到中国的形象纯粹是男身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世音信仰的深入,从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并使之完全中国化,并成为中印文化结合的象征。
“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哈尔滨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陈星桥居士指出,这种创造绝非偶然,其原因主要是:一,缘于佛经介绍和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妇女广度众生;二,缘于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用以弥补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三,缘于与人类伟大的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强其感召力;四,缘于与度化现实中超过教徒半数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结合,并对封建社会女性倍受歧视、苦难深重的境况予以同情;五,缘于艺术家对中华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应该说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难怪艺术界有‘西方维纳斯,东方观世音’的说法。”陈居士说。
除了雕塑、绘画以外,大量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小说一类也进一步推动了观世音“中国化”的进程。很多人是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开始熟悉和崇拜观世音的,并没觉得他是“外国人”。
而对于观世音形象“中国化”的文化原因,专家们认为,观世音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很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同时也符合中国儒家“仁义存心”的主张,两者很自然地互相为融合、共同发展,更形成了“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人生守则,推动了观世音信仰的大众化、世俗化,对于化导和抚慰人心、稳定社会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