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姊妹》威尼斯获大奖:留守儿童打动西方观众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文娱- 银幕内外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三姊妹》威尼斯获大奖:留守儿童打动西方观众
• 2012-09-18 • 来源:东方早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纪录片导演王兵,1967年生于西安农村。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996年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生活于北京。在独立拍摄影片之前,王兵相继在电视剧《校园先锋》、故事片《变形记》中担任摄影。1999年起,开始执导独立制作纪录片《铁西区》,历时4年最终完成;此后,他相继拍摄了《和凤鸣》、《无名者》、《煤钱》等纪录片。

近日,讲述云南偏远山村里三个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三姊妹》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上“地平线单元”大奖,这也是继《白鹿原》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之后,华语影片在今年三大电影节中的唯一收获。

在捧走威尼斯电影节奖杯后,导演王兵又转战多伦多电影节。9月13日,早报记者拨通了身在多伦多的王兵的电话,请他浅谈了《三姊妹》的创作过程,以及这些年来他对纪录片创作的感悟和体会。

也许对于国内观众,导演王兵有些陌生,但在国外,很多业界人士和纪录片迷一提到中国纪录片导演,都会先提到王兵。王兵曾以讲述沈阳铁西区工人状态的9个小时纪录片《铁西区》,赢得国际影评界的关注,并于2006年获得“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此后,他相继拍摄了《和凤鸣》、《无名者》、《煤钱》等纪录片,这些作品在戛纳影展、巴黎真实电影节等影展上反响不俗。对于威尼斯,王兵也并不陌生。2010年,王兵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曾以“惊喜电影”的身份进入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引起轰动。

而《三姊妹》同样是一部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一贫如洗的三姊妹,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小山村。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自由和向上的精神。影片延续了王兵一贯的原始纪实风格,没有任何外力的修饰渲染,基本上就是一部纯粹的150分钟原生态影像。

有报道称一些记者在威尼斯放映时,都不忍沉闷的节奏和压抑的氛围而中途离场。但王兵对此片的解读是:这是一个既凄美又浪漫的故事,与以往他拍摄的纪录片有所不同,虽然没有修饰性的剪辑,但却非常现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姊妹》就是一部诗意的电影。” 王兵说。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忆”

东方早报:

现在《三姊妹》在多伦多影展放映的情况如何?

王兵:

我还是挺高兴的,几乎每一场都是满场。其实拿不拿奖、拿什么奖对我来说都不是太大的事儿,因为我觉得,我的电影不是专门为哪个国家或者哪个人去拍摄的,电影就是电影,面向的是所有人,我拍的片子,有人喜欢看,并能走入到他的内心就够了。

东方早报:

为什么拍这三姊妹?

王兵:

在2009年的时候,我到云南去给我一个已故的作家朋友上坟,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还想去看看他的母亲。在回程的路上,我路过那个村庄,就遇到了这三个孩子,她们当时就在路边玩儿。我当时饿了,她们就让我到她们家吃饭,到了她们家,我真的很吃惊,什么叫一贫如洗,我此刻才明白了这个成语的含义……老大英英那时候才7岁,她就在她们家的火塘里为我烧了土豆,这个举动真挺感动我的。后来在2010年,我在巴黎做完一个作品,一个法国电视台的制片人找到我让我帮他拍个片子,这三个小女孩的形象就立刻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东方早报:

拍了多久?

王兵: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总共拍摄了5个月,但是分3次拍摄的,有待了8天的、5天的,还有20多天的。因为那儿海拔很高,我有了高原反应,拍完下来之后就病了,回来休息了一年半,没有做任何工作,拖了很久以后,我才把它剪了出来。三姊妹因为没有母亲,父亲也外出打工,她们不上学,每天在山间放牛牧羊,干各种农活,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还记得我们每次去都住在她们的邻居家里,因为她们的家实在没有可以让我们住的地方。

东方早报:

听说你小时候的生活也蛮苦的,也是上山放羊,是不是在三姊妹的身上找到了某种关联?

王兵:

不完全是自己吧,当我看到这三个孩子的时候想得特别多,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也会想到在我们周围生活的一些人的童年。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忆,这三个小孩身上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生活特征,她们有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童年生活,你能够看到很多种感情,比如姐妹之间相互的照顾,那种相依为命,人之间的那种关爱,虽然是生活艰辛的童年环境,但也有那种浪漫。

东方早报:

能解释一下浪漫的含义吗?

王兵:

人在生命初期,他是向上的,正在从小往大生长,在这个时期所遇到的苦难折磨,他都不会觉得是一种悲伤,他都应该是一种很轻松、不惧怕的状态,所以你看,小孩儿面对压力,虽然也哭过,也闹过,但最后还是会无所谓,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浪漫的童年,因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命表现。当人进入成年之后,逐渐变成老年的时候,它的生命是向下的,那种压力感和无力感是不一样的。

“《三姊妹》是整体压抑状态下的活剥”

东方早报:

这部片子有两个版本?

王兵:

对,一个是给电视台做的,那个版本比较短,一个是我自己在北京剪的个人版本,这个就比较长,当然还有我另一位搭档,这个英国的剪辑师跟了我10年,最后由他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东方早报:

你既拍了群像式的《铁西区》,又拍了独角戏般的《无名者》、《和凤鸣》,你认为哪个相对来说难度更大些?你更青睐于哪种表达?

王兵:

我没有这样的挑剔,我爱我的每部作品(笑)。其实,每部作品都是我对每个阶段的不同表达和经历,包括那个时期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很难去比较。《铁西区》出来得早,大家都觉得很新鲜,所以大家对这部影片记忆就很深,我当时也很年轻,拍得也非常轻松,无所畏惧。拍《无名者》的时候,我已经改变了,更注重内心。怎么去看待我和周围的人、我和电影的关系,躯体、自然和生存的关系,生命和物质界的关系。而《和凤鸣》则更像是一个人的内心速写,当人在进入老年的时候,对于生命过往的梳理。现在这部《三姊妹》,和之前影片都不一样,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它有一种记忆感,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凄美又浪漫,《铁西区》不是我的一个代表,因为人都会变。

东方早报:

你几乎不参加国内影展,国内观众很难看到你的纪录片,是你不习惯扎堆混圈子还是因埋头于创作没时间?

王兵:

人都有喜好,不是说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私下里其实经常和别人交流,但有时候特别忙,我的工作安排得非常紧,我的身体又不好,去年我病了一年,什么都没干,所以感觉上我好像不太爱参加国内的活动。我看过的很多国内纪录片都非常好,像赵亮的《上访》、马莉的《京生》,包括今年出现的《鸡蛋和石头》(中国青年女导演黄骥执导),国内很多片子我很熟悉,其实都不需要我一一介绍,你们都应该早有所了解和喜欢。

东方早报:

你的影片几乎都有一个话题性的历史背景,像《三姊妹》讲述的是留守儿童,《铁西区》讲的是一个老工业区的没落,包括《和凤鸣》等展现的是“文革”中的那段被遗忘的历史,你认为纪录片中过于强化的历史价值会不会影响到片子固有的艺术价值?

王兵:

不管是影评人、观众还是谁,我觉得都没有对我的艺术价值有所忽略。

《铁西区》可能不仅是中国电影史的突破,也应该算是世界电影史的突破。因为数码摄影机的出现,它的方式不再是胶片的方式。电影和观众的关系,电影和拍摄人物、拍摄者之间的关系,跟以前的电影有很大的变化,它完成了独特的影像美感,它的电影语言实际上是很突出的,不光是一个历史事件而已;像《和凤鸣》、《无名者》,它是单因素的影片,不是全因素的影片。所谓单因素,是强调和突出电影里单个的因素,而《铁西区》不同,它有自身的张力和美感,从不同角度来看,《和凤鸣》、《无名者》可能有些地方比《铁西区》更好。

而这部《三姊妹》很凄美,很现实,是整体压抑状态下的活剥。因为它整体很舒展、流畅,不是修饰性的,而是严实的剪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姊妹》是一部诗意的电影。

.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教育部:学生体质下降将“一票否决”
50.4%受访者直言所在单位不实行带薪休假
日本9月份工业生产下滑明显
澳大利亚推动澳元与人民币直接结算
全国至少18省市区将“幸福社会”列为施政目标
印日美对话被猜谈及中国 美日在亚太拉帮结派
美财政部计划半年内发行6300亿美元国债
人民币“暂别”双向波动 升值预期升温
股息红利税呼之欲出 持股1年以上或将大幅降税
林毅夫:初次收入分配就应特别注重公平问题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从未间断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文化基因,而且是全人类文化瑰宝的重要部分。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