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靖国神社》:让历史影响未来
吕 翎 • 2008-02-15 • 本刊记者 缪晓阳 陈姌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北京周报》:您是第一个以纪录片形式拍摄靖国神社的人。拍摄初衷是什么?

李缨:这是十年前的事。我原来想做一个跟南京有关的电影。

我于1989年赴日留学。1997年,也就是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的时候,我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南京问题研讨会。其中一项活动是放映当时日军进入南京之后拍摄的纪录电影《南京》。当出现日军升国旗的画面时,我听到吡哩啪啦的声音--居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感到非常震惊,一直无法忘记那个声音,就好像机关枪扫射一样。

在日本生活得越久我越发现,跟身边的朋友、同事谈起历史问题的时候,大家对战争问题的一些认识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想我应该慢慢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并且把这些不同的看法展现出来。

 

《北京周报》:影片描述了怎样的靖国神社?

李缨:这部影片不是教科书,不是学术讨论,不是报道,是真正触及灵魂的。我的重点是表现靖国神社的象征意义--不管哪个国家发动战争都觉得自己是“圣战”,而靖国神社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圣战”的象征。到现在过了这么多年,还没有被否定,这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影片以两条线索交叉串起了不同人对历史的记忆与忘却:一条线索是作为舞台的靖国神社--那个坐落在天皇宫殿旁边的、景致优美的、神道教神社,在这里,对战争与参拜的各种观点激烈地交锋;穿插在这当中的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对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靖国刀匠”--92岁的刈谷直治灵魂深处关于军刀、战争与天皇的记忆的追寻,这一线索成为观众读解舞台上的冲突的关键--那把从未出现的军刀,作为靖国神社的神体,象征着二百四十多万的战争“英灵”。在对靖国刀匠的记忆追寻过程中,我们不断看到靖国神社这个舞台上一幕又一幕的戏剧冲突。

我的电影想体现菊与刀之间的关系,最后追问出最关键的还是天皇问题。如果天皇问题不解决、永远暧昧下去的话,靖国神社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众所周知,菊是日本的国花,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菊花是天皇的象征,日本最大的菊徽就在靖国神社的门上,表明这里是天皇的神社。他们最终是要实现天皇重新参拜--所有政治家在前面的参拜都是铺垫。

 

《北京周报》:拍摄过程顺利吗?日本国内有没有反对的声音?

李缨:难度非常大,各种问题和障碍都有。因为靖国神社是日本人自己都没拍摄过的题材,而我又是一个中国人。

他们不是直接地反对。首先是巨大的疑问,然后是警戒、直接抵触、设置障碍。影片里的很多镜头都是我早期拍摄的。现在靖国神社的外观可以拍摄但是需要申请,而且摄影机不许带进去,里面的很多活动已经拍不到了。

他们有要求我抹掉带子的,甚至还有直接把我机器抢走的。其中比较激烈的一幕是在2005年8月15日,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的时候,日本国内有20万人来参拜,当时的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来了。一个日本大学生在现场高呼,反对参拜,结果被按翻在地、赶出神社。右翼分子一边打他一边喊他是中国人。我当时在现场简直是汗如雨下,一直没停机,也没顾上擦汗。摄影机也失焦了。后来,右翼分子走过来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一句话都不敢说。

 

《北京周报》:影片是否有遗憾之处?

李缨:当然有。电影剪辑下来是123分钟,但是在拍摄的十年里,很多非常重要的采访受到篇幅和内容的限制,没办法剪辑进来。

尽管如此,我认为这部电影已经尽到了最理想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影片,在自己的内心寻找一种答案。所谓“遗憾”的地方,可以在观众的内心得到弥补。

 

《北京周报》:影片何时在日本公映?预期观众反应如何?

李缨:现在定的时间是4月12日,在东京、大阪和横滨同时放映。现在正在日本举行媒体放映会,由此引出了左、中、右各种各样的激烈反应--有反对的声音,很正常;当然也有支持鼓励的声音。

右翼分子认为这是一部“反日”电影,威胁不准放映。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很多日本友人的支持,包括文部省艺术文化基金的支持。他们认为,这样的现实问题是不应该被日本人忽视的;而且我并没有做一种情绪化的表达,都是在拍摄现实--谁都不了解的靖国神社,谁都不知道的历史,在这部电影里都可以看到!所以这不是一部“反日”电影,因为靖国神社问题不是哪个政治家参拜或者不参拜的问题,而是日本战后如何看待战争责任、如何看待日本与亚洲及整个世界关系的问题。

 

《北京周报》:影片何时在中国上映?

李缨:我希望影片能够在中国和韩国跟日本同步放映。因为中日韩三国如何看待同一部电影,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现在亚洲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各自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导致矛盾尖锐。能否就一个问题来共同探讨、研究、沟通,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靖国神社问题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障碍,亚洲和平友好的未来必须跨过这个障碍。

 

李缨简介

日本电影导演协会国际委员会委员。1963年生于广东。1984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1989年赴日留学。1993年与张怡(《靖国神社》制片人)成立“龙影”制作公司。

主要电影作品:《2H》(1999);《飞呀飞》(2000);《味》(2002);《蒙娜丽莎》(又名《非常家事》,2005);《靖国神社》(2007)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 是日本近代史上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它始建于1869年(明治维新第二年),最初叫“东京招魂社”,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它把在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其中多为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为神来祭祀。

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占地10多万平方米。神社大门外两侧各竖一座高约十米的石塔。石塔建于1935年,塔身上有16块浮雕,反映的都是为日本侵华战争树碑立传的内容,从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翌年进攻上海等侵略行径都作为“追慕”的“光荣史迹”而雕在那里。神社大殿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246万多军人,其中包括日本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战亡的军人。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作为“为国殉难者”祭祀。(来源:新华网)

   上一页   1   2  

今日要闻更多
中石油将在长庆油田建最大储气库
铁道部:火车票实名制试行效果非常好
晋冀鲁等九省区遭大到暴雪袭击
伊拉克要求250名美国“黑水”公司雇员离境
印度拟一年内首次试射洲际导弹
1月经济数据或今发布 预计CPI增1.8%
安监总局:对瞒报事故提高等级调查处理
土地整顿风暴升级 “陈年地王”被迫快步入市
中国三网融合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复旦大学“曹氏DNA调查”项目锁定重点区域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