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市场沉浮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杂志普遍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DVD电影评介》主编刘斯奇说得干脆:“现在各种娱乐方式多如牛毛,大家几乎连电影院都懒得去了,还看什么电影杂志?” 而在《DVD银幕内外》主编温金良看来,“特殊环境造就特殊状况,传播媒介落后使人们需求单一;现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高速发展,观众可以从中更快、更多地获得各种娱乐、时尚资讯,电影杂志已经不再是惟一选择了。”
一些老牌杂志开始探索新路。2004年10月20日,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了《电影故事》改版的黑白广告片。《电影故事》开了中国电影期刊在电视媒体上做形象广告的先河。一系列经营性举动使这本创刊于1952年的杂志改版后的首期就增加了16000册的销量。
与此同时,一些新面孔纷纷“抢滩”,夺走大半个市场。1996年创刊的《看电影》杂志靠借鉴国外畅销电影期刊的内容及编辑风格,一改中国电影期刊往昔的刻板与“土气”。这些新面孔也带动了一批老牌杂志的改版风潮。
部分电影期刊目前正想尝试时尚类杂志中流行的“版权合作”的办刊方式,可更有一些主编对此不以为然。“版权合作保证不了独家内容,现在没有一本杂志能够做出真正独家电影介绍;所谓的‘独家’仅限于选题策划和一些国内电影的报道上吧。”刘斯奇表示。
目前,即便是最热门的《看电影》,其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依靠“卖数量”,其它电影杂志更是鲜有更“理想”的广告收益。“国内电影杂志受众影响力不被广告主看好--读者多是大、中学生,被认为消费水平不高,不是大多数广告主产品的购买对象。”刘斯奇分析说,国外同类杂志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它们抓住了目标客户一一服装、食品等日常生活消费品。“广告主们相信为自己商品代言的明星,能够对看这些杂志的追星族们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他指出,一度低迷的国内电影票房也是影响杂志广告收益的一个因素--大多数上映的电影都在赔本,广告主不易看到商机。
“依靠发行的生存空间是相当窄的。”《新电影》杂志社副总经理何汉表示,“我们正在借鉴外刊规模化经营的运作模式,除《新电影》外,还创办了《时尚财富》等杂志,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在开发杂志的相关产品,比如建设网站、短信平台等等。”
近年来,非业内资本开始注入电影杂志,为其注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盈利模式。
还有一些企业看中了DVD杂志。其实,相比之下,以影碟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杂志,由于目标客户更有针对性而使广告主与厂商更乐意“光顾”。
在采访结束时,主编们纷纷表示,电影院院线制的完善和电影市场、特别是国产影片的复苏,又给电影杂志带来新的机会,“我们必须抓住!”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