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中国人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15年后,中国的电影杂志宣告诞生。此后,伴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它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上世纪30年代便进入第一个“繁荣期”,纯电影期刊多达近百本,截至1949年,仅仅20余年间,相继问世的电影杂志有近300种之多,平均每年约有10种影刊出世。上世纪50、60年代,包括不少国营制片厂在内的机构纷纷创办电影杂志,客观上见证和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这一点由《大众电影》创办的‘百花’电影奖也可引证。”吕文玉补充道。
“百花”奖是中国电影界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电影评奖活动,由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亲自倡议举办,取“百花齐放”之意(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中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国产片大奖诞生于1962年,每年一次,分设最佳故事片、男女演员等奖项,由《大众电影》在杂志中发放选票,由读者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第一届有12万名读者参与评选。由于当时经济困难,连做奖杯的铜都没有,所有获奖的制片厂得到一纸奖状,个人则获纪念奖牌和文艺界名流题词,但无论谁都感觉是至高的荣誉,特别是体会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拥戴。获奖者还先后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等与群众联欢,听取普通观众对电影创作的意见。之后的好几届更像一个“传奇”,杂志上刊登的选票有几百万张的回收量。如今,观众可以网上评选,或用短信投票,但这一群众奖的“魔力”却大不如前。不过,它依然被不少电影人和厂家作为争取观众、反馈、预测或把握市场的一个重要“参数”。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