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风波
“我看了你们编辑出版的1979年第5期的封底剧照,非常愤慨!你们竟堕落到和资产阶级杂志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这是八十年代初新疆一位宣传干事写给《大众电影》的讨伐信,时值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第2年,编辑部把它全文照登在杂志上。信中所指的剧照出自由《灰姑娘》改编的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两个外国人在一张照片上接吻,何况还是在电影里,这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张剧照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保守--装束齐整衣冠楚楚的王子和灰姑娘在华丽宫殿里接吻,如此而已,背景明亮而规矩,非但不能引人想入非非,倘若他们不是在接吻,或者连仅有的那一点罗曼蒂克的气息也要丧失殆尽。”唐纳斯认为。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大众电影》共收到读者来信来稿上万封,编辑部用连续4期的篇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接吻”专题讨论,其影响波及整个中国电影界。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此时开拍的新片《庐山恋》终于“敢”让摄影机聚焦男女之吻,虽然仅仅是一方轻轻地把嘴贴在另一方的脸上。在中国,尽管上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中接吻镜头已比较普遍,但在1949年之后,吻戏几乎在银幕上绝迹,直到《庐山恋》。它上映后,观者如潮,而报刊上的“读者来信”已基本上不再责难和批吻了。后来,有评论家称,杂志关于“吻”的交锋与银幕上的吻,虽说只是“一小口”,却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一大步”,从此使得禁区得以被一点一点地突破,思想一步步解放。
“中国电影刚好百岁,在其跨越整整1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绝不可以忽视电影杂志的存在与影响。”期刊收藏研究专家谢其章指出,“我们很难准确地估算出电影刊物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具体贡献,但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后者少不了前者的摇旗呐喊和推波助澜。”《电影世界》主编吕文玉则认为,电影期刊的影响力甚至曾经大到引导创作、拓展票房的地步(虽然过去的票价很低),能够推动电影题材、内容、风格、流派演变的节奏与周期,加速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地步。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