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和克利斯提昂•艾利施
小鸡卡梅拉厌烦透了鸡窝里的平凡生活,她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做一次长途旅行是她的第一个梦想。在海的另一边,她结识了火鸡皮洛克,并且把他带回了家,他们俩生下了一只粉色的小鸡--卡梅利多。
1997年,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和插画家克利斯提昂•艾利施创作了《不一样的卡梅拉•我想去看海》。自此,《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因其丰富生动、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和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小鸡形象而深受广大小读者喜爱,2001年荣获了法国瑟堡青少年图书大奖,2006年荣获了法国阿弗尔儿童文学评审团奖和亚马逊网站五星级童书。2006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引进版权,将这个绘本系列带到了中国,也取得巨大成功,近三年在当当网的少儿类图书销售中,每月销量均稳居前三甲,累计销售量排行第一,共热销100多万册,创造近年童书销售的奇迹。
2008年10月19日,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和克利斯提昂•艾利施受邀来到中国,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走进中国
记者:欢迎两位来到北京,听说这也是两位第一次来到中国,请问两位对奥运会之后的北京有什么样印象。
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活力,就是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北京的大街小巷所有人特别开心,满脸笑容。我对中国的记忆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我非常好奇你们怎么样达到这样气质上的转变的。
记者:《不一样的卡梅拉》这套书在中国已经卖到了100多万册,能得到中国读者认可,是否出乎二位的意料?你们在法国能经常了解到中国艺术发展情况吗?
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这套书在中国的销量如此之大,令我非常地惊奇,我为它能够吸引这么多中国读者感到高兴。由于法国报刊上大部份是政治新闻,对中国其他方面的报道比较少,所以我对中国的情况了解的不多。我现在能想到的和中国有关的是在法国的中国画家赵无极。
记者:绘本创作在中国现阶段还处于萌芽阶段,两位可以讲讲创造这部经典图画书的过程吗?在合作创作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争执的时候?
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诞生,是我和艾利施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冲突,因为我们遇到问题就把问题说出来,然后两个人一起解决。
最初的四个月我们俩会经常讨论沟通,勾勒出故事的框架,然后我写出文字,艾利施马上可以画出和这个文字非常贴切的画面,有时候他先画出一个画面,然后我再据此想出一个句子,并不是像有些绘本创作是作家写完作品,然后插画家再来创作,我们是双向交流,所以整个创作过程相互交融。
人人可读的绘本书
记者:这本书在欧洲也有很多地方在销售,这些地方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样讨论或者评价这本书的?
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我认为这本书比较成功的一个地方,就在于它可以让读者笑。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书中某些情节他们特别感兴趣,看到图画很开心。对家长来说,他们对书里面的故事有更深层的理解,所以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都能很开心。不同年纪的人都可以在这些故事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我们并没有要在书中刻意表现什么哲理和思想,只是想能带给孩子们一些快乐,让孩子们能发笑。我的作品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发现自由的窗口,在每一部作品中我会设定一些我认为是欧洲小朋友可以接受,中国小朋友也能接受的趣味典故,比如像引入一些哥伦布这样比较有名的,孩子们所熟知的人物。
克利斯提昂•艾利施:我自己家庭中,我有两个孩子,他们之间也会有分歧,但是他们也希望最后战胜某个怪兽,这就需要勇气和并肩作战,我们需要孩子们慢慢体会这样的过程,没有特别明确的主旨,也没有要去说教什么理念。我们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孩子们发现这样一个世界,体会到这个世界里的事情同样也牵涉到现实生活中的道理。
记者:在创作这本书时,画面中藏了很多的细节在里面,比如刚才提到的航海家哥伦布,还有一些名画,比如蒙克的《呐喊》等等。这些细节有一些会被中国的小朋友发现,而有一些不太容易发现,因为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就是说在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只设想到欧洲的或者法国的小朋友?
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我承认在一开始创作时,是针对欧洲出版的,我们相信欧洲的孩子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细节,但是当时对亚洲的市场并没有太多的设想。所以很多图画中的细节,对于亚洲的孩子们甚至他们的家长来说,都是很难被理解的。这次在中国,我觉得我看到了之前没有看过的中国文化 ,我对这些新奇的文化非常好奇,所以我很有可能把这些新奇的东西加入到我将来的作品中,现在我们已经展开这方面的想象了。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