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袭2013年的同类题材热潮,2014年的青春电影创造了多个档期的票房高点。陈思成把热门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改编成同名电影赚了4.05亿,校园民谣代表人物高晓松监制的票房黑马《同桌的你》也轻松刷破4.55亿,张一白的《匆匆那年》5.78亿意外夺冠12月电影票房榜;举例来说,根据艺恩咨询年度报告,在郭敬明执导《小时代3》的5.22亿票房中,19岁以下、20-29岁的观众分别占据41%、28%,而19-30岁这个年龄段在2013年、2014年也正是中国观众的核心观影人群,可见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随着古装大片的隐退,主打爱情元素的青春片填补了市场空白,观影主流人群也呈现年轻化甚至低龄化趋势。此类小青春、小回忆、小感伤的小电影密集出现,成功地搅动起电影消费群体的青春记忆,也用票房证明了中国式青春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