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已宣传推广了很久,却一直没能实质的启动这个市场,问题就在于银行对此积极性不高。垄断金融资源的银行不希望以运营商为主体经营手机支付业务。
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获得电子支付许可的机构,其性质必须是支付组织,不可能授权非金融企业直接从事支付业务,这里存在法律责任问题。
标准与安全是发展瓶颈
专业人士称,现行的手机大多不具备较高的安全保密性,且手机支付标准不统一会影响市场发展。
与所有的支付业务相同,安全问题也是影响移动支付业务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行的手机大多不具备较高的安全保密性,使用过程中信息很容易泄露。比如目前大多数手机因受SIM卡容量的限制,所发送的信息全部为明码,本身没有加密功能,手机号码及密码等很容易被破译。”一位运营商内部从事手机支付研发的工程师表示。
电信业分析师付亮表示,金融系统对手机支付业务的支撑标准和运营商也不太一致,没有统一标准的问题,虽然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初期没有明显体现出来,但终将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日益突出。
若要实现移动的RFID-SIM手机支付方式,就需要银行对POS机进行改造,但银行不会愿意为这么大额的开支买单。
记者从移动内部获悉,移动为了在超市推广手机钱包这样的近距离支付,除了更换新的SIM卡,还需要向商户推广专门的POS机。以一台POS机3000元计算,移动实现大范围的覆盖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另外,各运营商之间的手机支付标准也不统一,若推广手机支付,每个运营商均需要对遍及全国的商户刷卡终端进行改造,这不仅需要投入巨额成本和时间,还涉及重复建设。(赵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