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阵营抢夺“刷手机”
潜在的巨大商机引来了银行、移动运营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争夺,三大阵营推出有着各自特色的服务模式。
尽管运营商和银行对手机支付带来的商业前景都非常看好,但一个产业发展初期,仍会受到产业无序竞争、标准不统一乃至政策监管风险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困扰。
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蓝皮书》显示,200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年度交易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
潜在的巨大商机引来了银行、移动运营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三大阵营的群雄逐鹿。目前,三大阵营在手机支付市场上都已形成了一些有着各自特色的服务模式,三方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关系较为复杂。
移动运营商主推“手机钱包”模式,允许用户以预存的手机话费消费,能方便地买车票、电影票、景点门票等,但其消费额受限于用户“话费总额”,目前并不适合用于支付大额消费。
今年春节前,北京移动在物美旗下300多家门店中实现刷手机购物。客户只要在营业厅更换手机钱包专用的RFID-SIM卡(射频标签),无需更换手机号码,即可用手机在商场POS机上“刷手机”消费。
上海移动开通的“世博通”手机钱包功能,可在上海刷手机坐轨道交通、购买世博会门票、在世博园购物等。
中国联通则选择了上海的公交系统作为突破口,用户只要购买内置NFC(近距离通讯)芯片的联通手机。这种手机内置了公交卡账户,在上海可“刷手机”乘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
中国电信的手机支付业务也是采用NFC技术,目前已在上海试点,用户只需“刷”手机即可在南京路上50多家指定商户内消费购物。
上周年报业绩说明会上,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表示,没有像移动那样入股银行的打算,但今年在手机支付上会加大力度。电信称,手机支付业务今年将扩展到18个省市。
“手机银行”对抗运营商
各大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
与“手机钱包”不同,银行主推的是“手机银行”模式,实质是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将用户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号等支付账号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手机WAP上网等移动通信技术传递支付账号等交易信息。
目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均已推出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模式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由移动运营商收取;账户业务费用由银行收取。
至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则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线支付,例如支付宝推出的手机客户端软件,这种通过第三方构筑的转接平台,具有查询、交费、消费、转账等主要业务项目。
支付宝副总裁邱昌恒日前透露,截至目前,通过支付宝手机支付的日均交易数已超过十万笔。
运营商与银行争主导权
央行官员表示,不可能授权非金融企业直接从事电子支付业务。
做大手机支付这块“蛋糕”,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业内认为,随着中国移动巨资入股浦发银行,手机支付市场相关各方的暗战将逐渐转向台面,战况也会愈发激烈。
中国移动入股浦发行时,公开宣称将在现有的“手机钱包”小额支付的基础上,以手机为载体,进行转账、大额交易及汇款等业务。
介入大额交易的做法,无疑会对其他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因为大额支付结算被银行视为特权领域。
早在2000年前后,国内运营商、银行都开始推行手机支付业务。银行有大额支付结算的特权,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但多年来双方合作推进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