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中国传统医学里的主要诊断手段。“切”就是脉诊。近来,一场有关中医脉诊是否灵验的擂台对决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发起挑战的一方是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网名)。他在网络上发布“阿宝挑战中医脉诊大师公告”,向全国三甲医院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发起挑战,以随机盲法来检测中医脉诊妊娠的准确率是否能超80%,并愿出奖金五万。当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杨桢发微博表示应战。双方约定招募32名育龄妇女作测试者,以评价“脉诊验孕”准确率。
目前,“挑战赛”奖金已在部分网友的赞助下追加到了10万元。成都老中医吕即来也通过微博报名参加,更称愿意出20万作为奖金,摆一个中西医擂台赛。
一个多月过去了,尽管有挑战也有应答还有追加奖金,对决依然是热闹有余而实质性的进展不足,有流于口水战之嫌。这本是一次个人挑战活动,但因为挑战者“阿宝”在挑战公告中喊出了“若胜利,阿宝将提供奖金五万元并终身不称中医为伪科学”,不免让人生出这是一场中医与西医的对决的联想。这似乎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
按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一般认为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便是成于这个时期。在公元前5世纪还有“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的记载。
从理论来讲,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判断病因。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在西医,医师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的诊断。西医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和化疗等。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
自20世纪初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随着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大量涌入,国运衰弱,也受到严重冲击。有关中医学存与废的争论首次出现。提出反对中医的人士许多都是在当时知名的学者,他们多有西学背景,如当时的梁启超。此后存与废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1929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国民政府迫于“全国中医药联盟”200多名代表请愿的压力,撤销一切禁锢中医法令。中医界也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在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期间,中医被当成“四旧”,再一次遭到严重打击,“文革”后才重新获得发展空间。1982年颁布的《宪法》第21条,还特别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输赢的对决。即便“脉诊验孕”低于80%,也不能说明中医是对解决人类的疾病痛苦一无是处。那种认为中医或西医才是真正的医学的认识都是武断的,有失偏颇。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不是他们对自己赞同的医学门类极为了解,而是恰恰相反,正是一知半解或远远不够,才会让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这也是每每会引发争论的根本所在。
新浪网相关调查显示,在投票网友中,73%的人支持杨桢,19%的人支持阿宝。但这似乎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实践早已证明,中医永远存在两个极端:拥护者视其为神,反对者指其为妖。
当今世界,求同存异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医、西医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哪一方都不能断言自己才是济世圣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肯定都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就脉象来说,存在很多个体差异,有些是生理性的差异,不能一概当作疾病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脉诊应与望、闻、问诊合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单凭脉诊断孕或诊病。
中西医其实也能有相互借签的地方,毫无水火不相容的必要。茫茫宇宙中,人类所探知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中、西医都不过是透过不同的视角来探索人体的奥秘,并希望藉此认知来解除人类的病痛。这正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殊途同归”。在这点上,中西医各有所长,不需要较量出个孰高孰低。毕竟,能治好病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