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地区并不是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地处亚热带,每年降雨丰富,而且河流很多,水量丰沛,人们常担心的更多的是洪涝灾害而非旱灾。但目前的旱灾,却让这一地区的农民束手无策,由于大部分耕地没有灌溉设施,春耕时节,因土地干裂无法播种。
这些地方并非原本就没有灌溉设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实行集体耕种方式,国家曾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设施,全国农村地区,除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外,一般都有着比较有效的灌溉系统。水利部1990年发布的《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显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的30年时间里,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4900万公顷,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
1979年之后,中国实行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没有对农田水利设施也像土地一样实行承包责任制,农田水利设施因无人看管绝大多数被毁了。与此同时,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相对不足,水利部的资料显示,从1949至1979年的30年中,全国共建成建各类水库8.6万座;但1979年之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仅827座。全国1.22亿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5780万公顷,30年仅增加了880万多公顷,还大多在中西部地区。
“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基本上都快报废了,现在农民又没有动力来兴修水利,导致农业基本上只能靠天。”郑说。
水利设施滞后
早在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曾组织了专题调研组,赴河北、河南、内蒙古、吉林、四川、陕西等省区对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
调研报告显示,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有的只有设计标准的40%左右,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全国大型泵站中急需改造的比例高达85%以上;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8%,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屈艳萍指出,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功能衰退,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地区有灌溉工程但却无配套设施。
“导致水利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兴建和维护小型农田水利的主体责任不明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
郑风田介绍说,改革开放之前,水利灌溉建设和维护的主体是政府和村集体,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耕地被农民承包,因此有人认为修建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只能是引导鼓励,但农民认为修建和维护水利设施的责任主体依然应该是政府,而且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这导致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因投入欠帐和制度缺失而无人管护。
按水利部统计数据,1980-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只占水利基本建设平均比重的6%,比例严重偏低。虽然中央政府每年都有水利投资,但也往往优先投入到了水电、水库以及河堤大坝等的建设,很少投入到田间的沟渠建设,对于那些没有被毁而幸存下来的农田水利设施,也就更没有钱维护了。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在旱灾应急情况下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这场历史罕见特大干旱再次警醒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水利建设。”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