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人物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鲍越:中国依然是中国
本网记者 曾文卉 • 2014-10-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80年代来华的于尔克·鲍姆贝格(Juerg Baumberger)与夫人艾尔洛同北京周报德文编辑部同事合影

9月24日,于尔克·鲍姆贝格(Juerg Baumberger,左)和夫人艾尔洛·鲍姆贝格在北京周报社。  本网记者石刚摄

 

 

2014年9月24日,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周报社工作过的瑞士人鲍越携夫人鲍爱乐故地重游,回到北京周报社做客。他们是文革开始后第一批来华的外国专家。在《北京周报》对他们的专访中,鲍越谈起了记忆中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

《北京周报》:您当时为什么决定要来中国工作?您来中国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鲍越:我们当时是西方60年代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因此在政治上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此外,我们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学专业 ,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19世纪的社会史进行了科学研究,但由于我们只会欧洲语言,不会中文 ,因此我们的研究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我们想要学习中文。

我们去中国驻瑞士伯尔尼的大使馆询问能否在欧洲学习中文,当时大使馆给我们的答复是不可能,但使馆告诉我们毕业以后可以去中国作为德语专家工作。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在中国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但我们还是接受了使馆的提议。

来到中国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们只大概知道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一份是北京大学的外教工作,后来鲍爱乐接受了,还有一份是北京周报社的工作,这个落到了我头上。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会挣多少钱,使馆的说法是: “够生活”,这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北京周报》:今年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同时还是北京周报德文版的 50岁生日,您还记得您在北京周报的工作经历吗?

鲍越:我记得非常清楚,这是一段对我来说十分重要的经历,至今我依然从这段经历中受益。我们是在文革将近结束的时候来到中国的,这对中国朋友来说是一段尤其艰难的时期。那时我们和中国人一起工作,大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并且到今天我们还保持着联系。

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还不会说中文,即使到现在我也只掌握了些皮毛。在那个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的中国同事们——那时候称之为同志,把文章从中文翻译成德文,并且用打字机打出来,留出很大的间隔,然后我再用手写的方式修改这些初稿。一般来说,我直接在德文译文的基础上修改,如果有些地方不明白,再去看英文版的翻译作为参考。如果英文译文我也理解不了,就需要翻译人员跟我解释中文意思,我们再一起找解决方案。

这是一项需要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我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修改多篇文章,而且我的思路还时不时会被同事打断,比如他们看不懂我写的字或者有些地方他们不同意我的修改。每周一,我都要确保当期的文章修改完毕,因为到周二中午所有文章都将准备好送去印刷。因此周一对于我来说是最忙的一天,过了这一天我又要开始为下一期的其他文章忙碌。

但是,尽管在四十年前我都还很年轻,北京周报社却给了我们很多信任,这给了我们自信。我们还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北京周报》:您在中国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哪些 ?您如何评价这个国家取得的变化?

鲍越:这是我们是第一次走出欧洲,第一次到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我们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以欧洲为中心之外还有其他视角,这些视角是同样有价值的。来到中国后,我们住在友谊宾馆,那里住着所有的语言类的专家,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们一起生活,又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是,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中国人民的愿望 ——从近代中国饱受苦难的历史中走出来,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塑造未来。

而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感到很欣喜。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中国人的生活条件更好了。当然,发展也明显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保护、贫富差距、腐败等等。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中国人民一定要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也肯定,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做到。不过,尽管中国改变了很多,但中国在实质上依然是中国,并且将会长久保持下去。

《北京周报》:您和您的妻子回国后从事什么工作?和中国有关系吗?

鲍越:我在瑞士的工作和中国并没有什么关系,除了我有一次作为卫生系统的专家被邀请来北京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但我的夫人写过一篇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文,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之间中国近现代化过程。她在后来从事记者工作的经历中写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东西,包括游记和深度报道,她追踪了中国令人惊叹的经济发展,评论中国的政治、文化事件,对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进行观察和诠释。她在北京的两年经历对她后来的这些工作成果可以说功不可没,当然,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她多次来华旅行的经历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工作以外,我在瑞中友好协会以及我夫人在德中友好协会的领导岗位上履职多年。为了双方国家和人民之间互相更好地理解对方,我们承办了演讲、组织赴华旅游、编辑会刊、在欧洲和中国都举办了活动和展览。

《北京周报》:您觉得《北京周报》应该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您有什么建议吗?

鲍越:《北京周报》应该要有自信,能够始终抓住外国读者所关注的话题,并在报道这些话题时保持开放的态度。

 

简介:

鲍爱乐(Eleonore Baumberger)博士,1947年生,社会学家,在瑞士从事了多年的记者工作,曾于1972至1974在北京大学担任德语外教。

鲍越(Jürg Baumberger)博士,1946年生,社会学家,从事和国际卫生事业相关的工作,曾于1972至1974年在北京周报德文版担任外籍专家。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中央决定启动明确澳门习惯水域管理范围工作
奥巴马:美国将以适当方式回应索尼遭网络攻击
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讲话
住建部:把握新情况促2015年楼市平稳运行
最高法:建立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机制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
俞正声会见河野洋平
七语种中国关键词发布 旨打造中国版维基百科
李克强赴泰签高铁 中泰铁路合作“好事多磨”
“一国两制”事业具有强大生命力
微画册更多
APEC·北京
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周活动将于11月5日至1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议程包含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等系列会议。其中,领导人会议将于10日至11日在雁栖湖举行。
专题导航更多

习近平出席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16日至23日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斐济共和国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11月15日至1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多语种版的出版发行,对全面准确地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与非洲 旅游专题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和平警钟长鸣 日军罪证如山
李克强访问欧洲三国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