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最大努力让移民满意
大规模的移民对中国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几乎每一个大的水电站的建设都会涉及到大量居民的迁移,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移民是中国现代最大的一项移民工程。
但是从以往这些移民在新居的生活来看,有一些移民的生活质量和之前相比还是出现了下降,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坦诚,这是让他对丹江口库区居民迁移民最为操心的问题。田承忠专门负责湖北的移民工作。
5月26日,田承忠副省长向记者介绍,湖北省需要迁移的18万人,有 10万人进行后靠,也就是从水库区向后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的地方安置。这些人的影响并不大。影响较大的是另外8万人,需要远迁,被安置在湖北省 9个市、18个县的194个安置点。
为了使移民在新的环境下能够安居,并能发展,湖北省政府规定,每位移民有一份稳产高效的口粮田、每户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在前期补偿的情况下每人享受一份国家后期扶持补助、每个符合条件的移民优先办理一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户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
“我们充分听取移民的意见,最大程度地满足移民意愿。”田承忠说。
田承忠介绍,湖北省在区位优势较好的地方拿出13万人的安置容量供 8万外迁移民选择,移民选择的安置点,大多数靠近公路边、城镇边,而且在安置点的建设规划上,水、电、邮政通讯、广播电视等生活生产设施以及包括移民就医、就学、就业、社会保障的社会事业一次性规划到位。
移民对安置点规划布局、房子的户型、面积和楼层进行确认后,再由安置地的政府统一负责建设,移民选举代表进行监督。
襄樊市接收移民最多。襄樊市副市长李跃华说,移民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地方,如何在生产生活上关心他们,帮组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是安置地政府必须全力解决的问题。
襄樊市制定了许多措施,并组建了帮扶工作队,成员都是襄樊市各乡镇和村组干部,一个成员帮扶一户人家,帮扶的内容包括解决移民的迁入后的生活生产疑问等。
在老李家村,每户移民的家门口都贴有帮扶人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移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给帮扶人打电话。
原住民表示欢迎移民到来
汤惠君是老李家村的原住民,在这儿已经生活了40多年。汤惠君说,他们很欢迎移民到来,感觉移民为了国家建设离开家乡很不容易。 3月初移民搬来的时候她还帮助他们搬运东西,平时她也经常去移民家里串门拉家常。“以后就是邻居了,我们会很好相处的。”汤说。
汤惠君说,之前他们家有1公顷地,为了安置移民,他家耕地被政府收回了 0.6公顷,被收回的土地都给了补偿。“我们经济来源并不全靠种地,收回一些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汤说。
襄樊市谷城县石花镇凉水井村,两排白色的二层楼房接近收尾阶段,每户门前还有草坪,这里将接收来自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江口村外迁移民 21户84人。
十几米外就是当地原住民的房子,虽然也是二层楼房,但一眼就能看出,两个建筑风格迥异。传统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他们的房子造型也不同。
付丙平是江口村移民代表,来监督房子的建设进度和质量的。付说,来之前他曾担心当地人会排斥他们。没想到,来了之后,却发现人们对他很热情,经常请他去家里做客吃饭。
付丙平以前的收入以柑橘林为主,从来没有种过庄稼,移民到这里后,将会得到 0.5公顷土地。付说,当地人已经许诺,等搬来以后就教他们如何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