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在外交学院举行题为“世博会与公共外交”的演讲。(本刊记者 王文捷摄)
“世博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与世界的对接,零距离的对接”。3月31日,在世博会倒计时一个月前夕,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徐波在外交学院举行了题为“世博会与公共外交”的演讲。他表示,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中国的第一次,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世博会是实施公共外交的理想平台,要抓住机会用参展国能听懂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今天的中国。
“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盛事。后两者是体育,是运动员之间的竞技,只有世博会是国家、人民零距离的接触,其参与主体非常广泛 ”。徐波介绍说,上海世博会确定有192个国家参展,其中21个国家尚未和中国有外交关系。此外还有50多个国际组织,18个企业馆,以及首次开辟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的组织者都是中央政府,城市是不能参与的。但我们认为,没有城市的参与,就不能得到最完整的对世博会主题的理解,因此我们邀请了城市。”徐波解释说。除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他还详细介绍了世博会的特点,如参展方式的多样性,展览时间的长久性,外宾队伍的庞大性,外宾层次的高端性,以及中国社会参与的全面性。
在谈到世博会有助于消除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赤字问题时,徐波指出,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机遇论,或者是强硬论和傲慢论,世界对中国还存在着很多误读,西方媒体折射出中的中国是不全面的,是打着“马赛克”的。
“另一方面,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中国是否已具备大国心态?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们会发现,中国对世界的理解也存在着偏差,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符合国际发展形势的。”徐波说,中国已具备了大国所需要的硬实力,但软实力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姿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地位有了,但形象还不够。“世博会对于中国消除沟通赤字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们要通过世博会的窗口和平台向世界说明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将世界带到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资料:
徐波,1960年生于上海。法国棕榈学术骑士,法国语言文字学士,法学士和经济学博士。1986年进入外交部,曾出使法国、比利时、黎巴嫩等国十余年。 2004年4月起任上海世博局国际联络部部长、国际参展部部长、外事办公室主任。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长期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之间的交流,在法国工作期间,曾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外交活动,与法国社会各界关系密切。著有《世界经济与中国》(合著)、《战火中的中国外交官》(合著)、《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法兰西印象(一个中国外交官眼中的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