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开始丧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基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让中国在起步发展中收获成本优势。
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目前出现的 “用工荒”无疑将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上涨,从而导致那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丧失成本优势。
“中国的‘人口红利’面临衰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口研究专家郭志钢说。
“用工荒”大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口较大的主要是普工,而且大多发生在沿海发达地区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净利润大多只有 3%到5%,“用工荒”将导致用工成本提高,本来十分微薄的利润将被 “吃掉”相当一部分,对这些企业和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人口红利”一直被视为创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但 “用工荒”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人口红利”正逐步枯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廉出口商品的优势将加速消失。
但国信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周炳林认为,目前说“人口红利”开始丧失还为时尚早。“目前的‘用工荒’和‘人口红利’衰退之间还不能完全划等号。”周说。
周认为,由于去年内地基建项目的大量上马,导致内地用工需求激增,而随着经济的恢复,沿海企业用工需求也出现了大量增长,这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用工荒只是短暂的,不会长久。
周认为,中国“人口红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国内的“人口红利”还在持续,而且未来 5到10年内,还会保持增长,预计会在2025年才会进入衰退。
并非坏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民工荒”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催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整个中国经济而言,农民工劳动成本的提升将对吸引外资和出口竞争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更有效率转变。“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蔡昉说。
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中国长期经济高增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由于较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企业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
但目前用工荒告诫人们,工资少、福利差、社会保障空缺、劳动技能低下等“廉价劳动”已被农民工抵制。“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到了重要转变期。”蔡说。
蔡昉认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被列为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产业升级已经是必然。“企业应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尤其不能因为当前全球经济回暖、订单增加而‘好了伤疤忘了痛’,又走回原来模式的老路。”蔡说。
附:2010年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调查情况
为了解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 2010年春节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13个省的26个大中城市和 27个省的90个县,对3239家企业和9081名农村外出务工的返乡人员,以问卷方式开展了“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 2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一、企业用工需求比去年正常用工量净增15%。在被调查企业中,有 70%的企业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
二、有62%的返乡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春节后要继续外出务工,与 2008年同期调查相比降低了6个百分点。有30%的返乡务工人员表示要视情况而定是否再次外出务工,所占比例与往年相比增长 6%。有8%的返乡务工人员表示不再外出务工,主要原因是务工工资太低、准备在家乡创业等。
在准备外出务工人员中,74%的人员准备回原企业上班,其余人不准备回原企业上班的主要原因有收入太低、加班太多、没发展前途、学不到技术等。
三、东部地区继续呈现出比较旺盛的用工需求,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人数为156人,与 2008年同期调查基本持平;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人数为61人,比 2008年同期调查高出16个百分点。
四、企业预计员工工资平均上升幅度为9%。外出务工人员预期 2010年平均工资收入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4%。对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预期,务工人员比企业高出 5个百分点。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