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土地上,不长草,也不长树木,更不能农业耕作,这是宁夏许多农民曾经的心痛。而今在这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回族聚居地区,正在发生着改变,干旱的土地在经过一些设施的辅助后,正在变成良田。
从北京坐飞机往西,一个半小时后,你就到了宁夏的上空。深秋的北京还到处是绿色,但从上空看宁夏,却是三种颜色,黄色为主的大地上零星点缀着片片深褐色和白色。黄色是荒漠化的土地,深褐色是灌木丛在深秋的颜色,而白色则是一座座的塑料大棚。在这些大棚里,是绿色的植物,以及各种蔬菜、水果。
宁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赵永彪介绍说,宁夏年均降雨量仅为200毫米到650毫米,宁夏中部和南部山区十年九旱,许多土地呈荒漠化,不宜农业耕作,农民农业收入少的可怜,北部靠黄河水灌溉,但引黄灌区近年来用水也很紧张。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宁夏自治区政府从2005年开始大量投入,在这些干旱的土地上建设塑料大棚、节水滴灌管道、输水渠等,以使这些土地能长出庄稼,宁夏人将依靠这些设施进行的农业耕作称作设施农业。
目前设施农业在宁夏已经收到了成效,截至今年上半年,宁夏设施农业种植总面积达到77.4万亩,占到了宁夏耕地面积的1/20。
赵永彪介绍说,自2007年以来,宁夏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仅过去两年宁夏就投入了近150亿元人民币。
按照宁夏自治区政府的规划,到2011年宁夏设施农业总面积要达到140万亩,其中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达到50万亩,相当于户均1亩,而这一标准可以使当地农民在满足粮食日常需求的同时还有剩余。
宁夏的设施农业更多的不是用来种植谷物等粮食植物,而是蔬菜瓜果等经济植物。因为经济植物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收入远远超过了粮食植物。当地农民的粮食除利用非设施农业生产外,还有就是通过市场来购买。
因此,在宁夏的设施农业里,你看到的更多的是西红柿、黄瓜、食用菌等,有些还有亚热带、热带地区才有的水果、花卉等。
设施农业可以循环种植,土地使用得到大幅提高。而当地非设施农业土地一年只生产一次,秋季收获后到春天种植这段时间被闲置着。
设施农业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农民,根据自治区农牧厅的数据,一个塑料大棚平均亩产值达1.8万元,高的达到2.5万到4万元,这是非设施农业收入的十几倍。
宁夏贺兰县农民贾财旺说,在一开始的时候,但人们发展设施农业并不积极,因为这需要更多的投入,虽然有政府扶助,但许多老百姓还是担心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没办法,政府只好要求当地的共产党员带头示范先搞设施农业。一年后,人们发现建设在这些荒漠土地上的设施农业可以给他们带来高收入,于是争着发展设施农业。截止目前宁夏设施农业吸引民间资本达到56.3亿元,是财政投入的18倍。
赵永彪说目前,设施农业已成为宁夏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全区70%的设施蔬菜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不仅进入北京、香港等地市场,还成功进入俄罗斯、中亚等国际市场。
2008年,宁夏中卫市开始试验沙漠温棚并获得重大成功,沙漠日光节能温棚,产出了严格按照绿色蔬菜标准种植的樱桃小西红柿、茄子、辣椒、小乳瓜等蔬菜,这标志着宁夏设施农业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宁夏大面积的沙漠也开始用来农业种植了。
2009年初,中卫市政府决定在腾格里沙漠——这一市区西北方向的22万亩沙荒地里建设沙漠农业示范园区。目前腾格里沙漠已经建起700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将来这儿的日光温室大棚将达到几万座。
在沙漠里建大棚不只带来了收益,而且还起到了防沙固沙的作用,因为按照日光温室要求,在大棚周围的道路两旁建设有22米宽的防风带;棚与棚之间建设采光带,即继续采用麦草方格这一科学方式固沙,并种上多种沙生植物,防风固沙效果更好。
宁夏科技厅厅长马清贵说,宁夏设施农业发展得益于科技的支持。沙漠里能种大棚,靠的就是一种新技术,一种沙漠温室特殊构造的墙体材料和新型沙地种植栽培技术。
马清贵说,目前宁夏形成了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网络,设施农业新品种应用率达到84%,无土栽培、阴阳棚、喷灌、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卷帘机、微耕机、热风炉等现代设施装备逐步普及。
宁夏政府负责引进关于设施农业种植的新品种,并集成示范和推广新技术,集中展示国内外先进设施类型、配套设备及高产种养模式。以此来发展宁夏的设施农业,保证宁夏的设施农业技术可以满足发展需要。
马清贵说,目前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办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以示范园区为纽带,联结周边农户的技术服务网络,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农民采用参与设施农业,因为在宁夏农业人口中,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使用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
马清贵说,宁夏科技厅正在建设1000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对11万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的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