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的经济解读
吕 翎 • 2007-10-24 •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编者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的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过去中国对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又快又好”。如今从“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说明中国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经济增长速度。

那么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8个观点。

 

观点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胡锦涛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具体思路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解 读: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如今许多企业、研发机构都加大了自主创新的投入,在航天、钢铁、医疗、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设备制造等等许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出现了不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表明,过去10年中,全球专利注册数量平均增长了70%,而同期,中国专利注册数目增幅高达488%。今后中国将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观点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胡锦涛指出,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具体思路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解 读:转变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电力、钢铁、电解铝、化工、煤炭、造纸等行业的大量落后产能被淘汰,仅钢铁业2005年和2006年就淘汰了55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煤炭业2006年淘汰了1.1亿吨的煤炭落后产能,今年电力行业将淘汰5000万千瓦落后小发电机组。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中国政府大力扶持电子、电信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采取减低或免征电子、电信等高科技设备进出口关税的办法,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有539个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鼓励类项目。从目前来看,钢铁、煤炭、电力、电解铝等行业曾经出现的高投资增长势头已经得到遏制,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的发展开始加速。

 

观点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具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解 读: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可概括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总体健康”,所有省份已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今后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还将大幅增加。

新农村建设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三年超过6%。截至今年6月,中国7.2亿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全国31个省区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2068万人。国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与1999年相比,2006年减轻农民负担1200多亿元。

 

观点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具体思路是: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解 读: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因此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过去几年采取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的措施开始出现效益,2007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数据较2006年同期下降 2.78%。

 

观点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胡锦涛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具体思路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解 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地区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东部沿海地区11省市总和高达117010亿元,中西部地区10省区则只有26613亿元,东部沿海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的4.40倍。东西部差距扩大的现状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中国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中央财政对东北振兴的投入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超过1300亿元,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2006年--2010年将超过7200亿元。就目前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观点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具体思路是: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解 读:1993 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几年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 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起来。如今在中国市场上,155家中央国有企业,以及近3万户地方国有企业,和近25万户私营、外资等非国有企业共同竞争。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初步形成。

 

观点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胡锦涛指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具体思路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解 读:中国财税改革早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条例已经出台,百姓关心的燃油税改革也在推进。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仍将是中国财政发展的主旋律,从报告不难看出,今后财政政策将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

金融体制改革也收到了很大成效,中国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目前为止,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192家营业性机构和209家代表处。而中国4大国有银行中,有3家已经实现了上市,剩下农业银行如今也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前期工作。

人民币汇率改革也取得突破,2005年中国实现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有限度的自由兑换。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今年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9%,大大超过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3.96%。

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取代了过去行政命令式的调控,今年以来,央行先后5次加息,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对市场上出现的资本流动性过剩,今后用运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将进一步完善。

 

观点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胡锦涛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具体思路是: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解 读:29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型的国家,中国市场已经成了国际企业和产品竞争的舞台。世界500强企业90%都在中国投资或设立办事处,许多国际企业将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这在开放前是不可能的事。开放型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来越大。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是发展中经济体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居世界第5位。在中国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中国有望于年底之前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投资总额度由现在的100亿美元扩大到300亿美元。在外资大量涌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2006年达161亿美元,居全球第十八位,目前中国QDII有22家。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对中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从中至少传递出了这样三条信息:一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变;二是中国会实现更大行业范围的开放,也就是说一些还没有完全开放的行业将走向开放;三是中国的开放不会停留在浅层次,而是向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深层次迈进。